蒲甘:淨土在此,萬裏不遙
RAILWAY
作者:郭子鷹
在蒲甘閑逛時,遇到了化緣歸來的小沙彌。蒲甘究竟有多少佛塔,幾乎是一個謎,因為緬甸百廢待興、經濟凋敝的事實會導致每天都可能有佛塔損毀,而全民禮佛的巨大熱情,又會導致每天都可能有新的佛塔建成。蒲甘人對僧侶非常敬重。人們在佛教思想的長期影響下樂善好施,緬甸人認為,如果能在炎熱的夏天向過路人施舍一杯清涼潔淨的水,都是一件很積德的事。
能讓人們拿起背包,出門旅行的理由千差萬別,有的漫長糾結、拖拖拉拉,有的輕快短促、一箭穿心。聖托裏尼的藍與白、京都的紅和綠……而對於緬甸的蒲甘,一張照片就夠了。那是一群沐浴在夕陽金光下,望不到盡頭的佛塔群。
在蓮韻佛國緬甸,蒲甘是一座神城,修建它的人,相信滿天神佛,比暗夜蒼穹裏的繁星更不可盡數。他們希望無論多少神明齊聚於此,都能各自獨享佛塔裏的蓮座。所以,任時光流走,他們不停地建造,無論你何時造訪蒲甘,平原上佛塔的數字,都可能和上一次日出的時候,有所不同。
《花樣年華》結尾那段,一個男人在角落,把糾結的心事傾訴給與古塔糾纏的古樹。而在蒲甘,無論有多少滿懷心事的逃家旅人,他們都能獨享一座佛塔,在暮色四合、四顧無人的時候,靜靜懺悔,梳理過往。
旅程的盡頭,應該是一片能夠單獨麵對自己內心的淨土,如果你仍然相信紛繁嘈雜的世界有這樣的角落,麵對蒲甘平原上幽野晴空下的塔群,一定會說:淨土在此,萬裏不遙。
蒲甘女孩坐在佛塔上等待落日。在蒲甘旅行,觀賞落日不可缺少。無論你何時造訪蒲甘,平原上佛塔的數字,都可能和上一次日落的時候,有所不同。
數字迷局,挑戰想象力的塔群
來到蒲甘的每一個人,麵對磚塔叢林的當下,都會徒勞地自問:這裏到底有多少佛塔、僧院?
如果你搜索網絡,各種數據紛繁蕪雜,莫衷一是。據說當修建起吳哥和婆羅浮屠的王國步下巔峰、日漸沒落之時,在東南亞的最西邊一個古老的民族逐漸強盛起來。他們就是以蒲甘為都城的緬族,並於公元12世紀到13世紀時進入全盛時期。稱呼蒲甘“萬塔之城”始終帶著安詳的謙卑,而絲毫沒有誇張的意味,因為在這塊方圓幾十平方公裏的平原上,曾經矗立著數萬座建築。據說在全盛時期,曾經達到444萬座之巨。
整個世界的共識是,蒲甘因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建築遺跡聞名,其曆史價值與柬埔寨吳哥窟以及印尼的婆羅浮屠塔齊名,並稱“世界三大佛教建築群”。
以我個人的看法,在這三者之中,蒲甘說不上是保存最好的建築群,但可能是最令人難忘的一處,這裏的商業旅遊氣氛也並非是三者之中最濃重的。
目前,據說在蒲甘平原散落著大約4400座寺廟,具體數字是多少?這個問題很可能會終究成謎,因為緬甸百廢待興、經濟凋敝的事實會導致每天都可能有佛塔損毀,而全民禮佛的巨大熱情,又會導致每天都可能有新的佛塔建成。就連被公認為權威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隻是輕描淡寫地宣稱“經考證記錄在冊的約有2700多座”,如此而已。
我們在緬甸旅行花去了奢侈的17天,在蒲甘停留了7天,因為太喜歡那些像竹筍一般叢生的佛塔,也因為買不到早些出發的機票。
就我所見,蒲甘仍然是個全民信佛的地方,他們對僧侶的崇敬之情絲毫未減。
對僧侶講話要用敬語,出門坐車或乘船,要給僧侶讓坐。若因佛事出門,國家要負責給僧侶買票。求見僧侶要行五體投地禮。哪怕是親生父母見了剛剛入佛門的兒子也要行大禮。人們在佛教思想的長期影響下樂善好施,他們認為,如果能在炎熱的夏天向過路人施舍一杯清涼潔淨的水,都是一件很積德的事。
上圖蒲甘男孩成人前要出三次家,一般在5歲到15歲首次出家,沒出家禮佛會被人瞧不起。
下圖偶遇的賣沙畫的男人,他曾參與修複蒲甘壁畫。
蒲甘曾被稱為“萬塔之城”,據說在全盛時期,方圓幾十平方公裏的平原上,曾有444萬座各式建築,現在存留的多為佛塔、寺廟。
時光與壁畫,留下等待的背影
在一座偏遠、破落的廟門口,我認識了一個賣沙畫的男人,當時我正在向一個小姑娘打聽,為什麼蒲甘地圖上無數寺廟的緬甸語音譯英文名字中,有很多都有類似的後綴。我推測,搞清楚這個,就能在造訪之前,知道哪個寺廟裏是有佛塔、壁畫,或者是洞窟,避免參觀了雷同的佛寺。小姑娘完全迷惑了,她大聲叫來賣沙畫的男人,說這個問題,隻有他懂。
男人端詳了我半天,謙恭地笑笑:“你說對了,先生,這是一個好問題!”接下來的半個小時裏,他證實了我的大膽推測——的確能夠從名字來判斷佛寺的建築樣式。他還告訴我,蒲甘平原上有很多黑導遊,有很多人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掙得生活費和對他們來說高昂的學費,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