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被時間掩藏的太行川寨(3 / 3)

綜合這些建築特征,有學者得出結論:“居住兼具軍事防禦為一體的古堡式建築群,在邢台、沙河,周邊的臨城、內丘,甚至太行山周邊地帶都極為罕見。”

而且,不僅加入了軍事防禦元素,也參考了川寨風格樣式,色彩上如清早期燒製的官窯瓷器一樣,豔麗而華美。

據說,在清嘉慶年間,石房的建築可謂是“考究、精細”。有據可考的是,到了清末民國時期,王硇村的富人開始越來越多,一個佐證便是民國二十九年的《沙河縣誌》上記載著,王硇60戶左右的小山村,其“萬金財主”有十多戶。

金錢上的優勢,不僅為建築品質提供了基本的條件,也喚醒了建造者的文化意識與審美情趣,比如“門宕”“戶對”。

門宕戶是古代民居建築的組成部分,所謂門宕,就是院門兩側擺放的一對石鼓,戶對是門楣上的磚雕、木雕,造型有別:圓柱、鳳凰、紗帽等等,這在其他傳統村落也有體現。

南山頂雲海。剛修繕好的寺廟就在山巔,在白雪與紅牆的掩映下,從高處俯瞰,可以發現王硇村在地理上的優勢清晰而明智:建在平整的台地上,形如雄雞,四周環山。而且每座山都有其獨有的名字:紅楓山、官印山、筆架山、白雲山等。薄雪之下,自然的溝壑與進山的道路縱橫交錯,自成景觀。

微觀裏的風水考量

誠如這些石雕、磚雕、木雕的裝飾一樣,微觀裏的王硇也是更有說頭講究。

其中,最為值得稱道的是,在每一個院落外東南角方位多留有“缺角”——將東南向故意空出來。

這便是在當地廣為流傳的:有錢難買東南缺——房屋臨街(巷道)的牆麵與個體牆體不在一條直線上,故意缺少東南方向的——巽位。巽為風、為順、為入、為平安。

“從心底期盼和諧,向往平安,追求順利。”村民們說,“這是將自己對人生的美好願望砌進牆體,表現在房屋建築的造型上。”

遵循風水,在太行山村的建築理念中,這是普遍現象。

如北房為主房(又稱上房),主房為宅院內最高建築。主房兩側為東、西廂房,東房稍低於上房,西房再低於東房。

它們的背後寓意是——確定北為正房後,左青龍、右白虎護衛,才是“上吉”之地。而青龍寓吉,白虎寓凶,吉自然要高於凶。

如果是老式宅院,後建的東房或西房比上房高了,主人這時就需要對上房做出一些處理和改進,如在上房內簷上建數層圍欄式磚牆,對這種新接起來的牆體,當地人稱“接星”。

其實,對風水堪輿的考量,在村子最初的選址上便用心十足:

如,按照風水學,要首先考慮周圍地形:要有靠背,隱蔽為佳,前麵要臨水開闊,但水不能距離太遠,最好朝南,向陽。

回頭來看王硇村,房屋建築坐西北、麵東南,整個村落方位“乾山巽向”;西北蓮花山、西白虎山、東青龍山——三麵山脈相連,形如馬蹄;村前有一條不知名的季節性河流。

站在山巔俯瞰王硇,村子在地理上的優勢清晰而明智:村子建在平整的台地上,形如雄雞,四周環山。而且每座山都有其獨有的名字:紅楓山、官印山、筆架山、白雲山等。坡度較緩的地方是層層梯田,遠觀,猶如音階。自然的溝壑與進山的道路縱橫交錯,薄霧之中,自成景觀。

常態中的王硇,跟所有北方山村一樣,粗糙、潑辣,如同帶著毛邊的土布,刺刺拉拉。離開王硇前,撞上了屬於這裏的第一場雪,讓我看到了另一種模樣的王硇。

石頭村子被雪覆蓋,靜默如謎。好奇心消褪,神秘潰散,所有的顏色在白色中變得一致。

我坐車返回時特意回望山村,霧靄之中村子模糊的影像若隱若現。似乎,石頭與建築的傳奇與雋永,既被時間隱匿著,也被它嗬護著。漸行漸遠,山和村微妙地融為一體,所有的石樓、石路、石屋都沉入了無邊的暗色中,不著一絲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