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張碟
RELATION
馬條
當馬條穿著淡藍色襯衣出現在《中國好歌曲》舞台上時,粉絲們對在電視熒屏上看到的他感到新奇,在此之前,他們習慣於在音樂節舞台和live house追逐他的身影,他們在評論裏熱烈地討論著這位地下民謠歌手的綜藝首秀:“條叔你變白了!”李誌在微博上開他的玩笑:“居然還化妝。”
2012年的《高手》是馬條的第三張專輯,它其實在1999年就錄完了。當時唱片公司在做葉蓓和樸樹,把他的這張擱淺了。幾年前在馬條的新專輯發布會上,老狼、葉蓓、謝天笑、張楚、唐朝樂隊、宋柯都在場,他是音樂人喜歡的音樂人。馬條23歲從克拉瑪依油田單位辭職後就來到北京。“地域情懷是肯定有的,新疆在我的骨頭裏。”他的歌詞很多非常口語化,“我快瘋了,這覺是沒法睡了。”他說,“歌詞必須真誠,必須是麵對自己靈魂的狀態。”1991年,崔健的那張《解決》徹頭徹尾影響了馬條。“它太經典了,詞曲都是那個年代裏,從精神上、文學上各個方麵裏最刺激我的,這張唱片讓我改變了對音樂的看法。”最近他在聽好朋友萬曉利的《北方的北方》,“曉利特別有人文情懷,也非常幹淨。他的音樂就像他的人一樣。”
莫西子詩
莫西子詩的漢名叫莫春林,是出生於四川的彝族音樂人。他曾在《中國好歌曲》演唱了著名詩人俞心樵的詩《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裏》,給人留下深刻記憶。莫西子詩不全然是玩抽象的音樂人,隻會吟唱、不會唱詞。如果說《路上有人在說著他遙遠的故鄉》裏的他是出世的他,那麼《將城市拉回鄉下去喂狗》的他,無疑就是入世的他。
2014年,莫西子詩帶來了新專輯《原野》,他說:“當像原野一樣純粹的聲音遙遙而來,你應該在心裏跳舞。而創作靈感,大多來自小時候在大山裏生活的那段經曆,母親給我描繪的那些故事,它們是我極大的營養供給。”放進莫西子詩的音樂中的,並不全是音樂元素。“我覺得生活元素多一些,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叮當作響的聲音,悅耳或刺耳的都可以轉化成很好的創作元素。”莫西子詩聽得比較多的是來自西非馬裏共和國的Tinariwen的《Tassili》。“他們的音樂有很多的民族元素,把非洲傳統樂器和藍調、民謠融合起來。據說他們是左手拿著AK47(他們生活在戰亂之地),右手拿著吉他向世界敘述他們渴望和平的信念。”最近莫西子詩在聽小河的《配樂作品集》,收集了小河為近十部電影做的配樂。“畫麵在音樂的陪襯下確實有如魚得水的感覺,音樂作品又在影視畫麵的烘托下更加直入人心。”
馬頔
民謠音樂人馬頔出生於北京。2010年起他開始參加各類民謠音樂的演出。他說:“因為生僻字很多人不認識,所以就叫我馬由頁,我一想那不如就取諧音叫‘麻油葉’吧。”於是在2011年,他組建了麻油葉民間組織廠牌。
2014年秋天,馬頔帶來了他備受期待的首張專輯《孤島》。馬頔說:“從紮根鄉土的農業社會,到變動不居的現代都市,最深刻的改變,大概是陌生人與陌生人的交彙成了司空見慣的日常景象。這無疑是一個互為陌生人的社會,每個人都是茫茫人海中漂浮的孤島。”馬頔起床時會聽點節奏快的電子,下午也許聽民謠,晚上寫東西大多會聽後搖,而睡前都是聽相聲。他認為竇唯的《黑夢》是影響他最大的一張碟。“雖然沒長在中國搖滾樂最鼎盛的時代,但在有獨立意識選擇音樂聽的時候,聽得最多的就是早年的中國搖滾,我還看了大量那個年代關於搖滾樂的電影和紀錄片,感觸很深,也是我下定決心要做音樂的始動力。”馬頔最近在聽一個冰島後搖樂隊Sigur Rós的專輯,“名字很奇怪叫《( )》,裏麵所有歌都叫《untit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