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製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指出:黨中央在處理這場政治風波中的決策和采取的一係列措施是必要的和正確的。全會審議和通過了李鵬代表中央政治局提出的《關於趙紫陽同誌在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動亂中所犯錯誤的報告》,全會決定撤銷他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等職務。全會選舉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增選江澤民、宋平、李瑞環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增補李瑞環、丁關根為中央書記處書記;免去胡啟立等三人在政治局和書記處擔任的職務。
十三屆四中全會前後,鄧小平多次表示新的領導班子一經建立,他就要堅決退出中央領導崗位,表示要帶頭建立退休製度,結束過去實際上存在的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終身製。據此,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於1989年11月9日通過了《關於同意鄧小平同誌辭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的決定》,並決定江澤民為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辭去現任職務,實現他多年來一再提出的從領導崗位上完全退下來的夙願,表現了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廣闊胸懷。
經過四中全會、五中全會,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了順利的交接,這對於保證黨的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全麵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繼續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努力糾正“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的現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黨的建設工作。在國際局勢劇變的情況下,黨按照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的方針,堅持把注意力集中在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上。為了加強黨的建設,首先對動亂中重點人和事進行清查和清理,又根據從嚴治黨的方針,在全黨進行一次做合格共產黨員的教育,並在部分單位進行黨員的重新登記。結合清查、清理工作,對縣(處)級以上黨員幹部進行考察,並進行必要的調整,保證黨的各級領導權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中。為了密切黨和群眾的聯係,開展廉政建設,1989年7月,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關於近期做幾件群眾關心的事的決定》,著重抓七件事:進一步清理整頓公司;堅決製止高幹子女經商;取消對領導人員少數食品的“特供”;嚴格按規定配車,嚴格禁止進口小轎車;嚴格禁止請客送禮;嚴格控製領導幹部出國;嚴肅認真地查處貪汙、受賄、投機倒把等犯罪案件,特別要抓緊查處大案要案。這些工作,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1990年3月召開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決定》,要求全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克服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形式主義,下決心堅決糾正不正之風和以權謀私貪汙腐敗現象。同年11月,中央批轉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提出的《關於加強黨風和廉政建設的意見》,要求各級黨組織嚴肅執行黨的紀律,認真查處違紀案件,堅決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和認真清理黨政幹部違紀違法建私房和用公款超標準裝修住房兩個問題。加強黨風和廉政建設,必須從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抓起,貫徹“一要堅決,二要持久”的方針。
在全麵貫徹黨的基本路線過程中,存在著主要來自“左”的方麵的幹擾。1991年前後,“左”的表現主要是,否定改革開放,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甚至用“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影響和衝擊經濟建設這個中心。1992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發表了重要談話。談話精辟地分析了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地回答了這些年來經常困擾和束縛我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談話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要求我們思想更解放一點,改革開放的膽子更大一點,建設的步子更快一點,千萬不可喪失時機。在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談話明確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市場和計劃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判斷各方麵工作的是非得失標準,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1992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完全讚同鄧小平的重要談話,認為談話不僅對當前的改革和建設,對開好黨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江澤民代表十三屆中央委員會作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的報告,報告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十四年偉大實踐的經驗,係統地闡述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報告指出,十四年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局麵和新成就,更使我們從曆史的比較和國際的觀察中認識到,我們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正確的,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和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十四年偉大實踐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黨的基本路線。
1994年9月25日至28日,十四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討論了黨的建設問題,並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分四個部分:(一)黨的建設麵臨的形勢和任務;(二)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製;(三)加強和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四)培養和選拔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關於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製,決定指出:民主集中製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製度和領導製度。黨創造性地運用民主集中製原則,製定正確規範黨內政治生活、處理黨內關係的基本準則和具體製度,形成了黨在組織建設上的鮮明特征。民主集中製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製度,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和組織建設中的運用。民主集中製的民主,就是黨員和黨組織的意願、主張的充分表達和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民主集中製的集中,就是全黨意誌、智慧的凝聚和行動的一致。實行這種製度,就是要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麵。曆史經驗告訴我們,民主集中製是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率的製度,它有利於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願望,有利於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製定和執行,發生失誤也能得到有效的糾正;製度建設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必須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製的一係列製度,使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必須提高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執行民主集中製的自覺性,反對違背和否定這一製度的各種錯誤傾向,防止個人專斷和極端民主化。黨內民主要以實現黨的綱領為目的,以引導、保護、發揮積極性為出發點,緊密結合黨組織的職能和黨員的權利、義務而展開。要鼓勵黨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於探索,敢講真話。從黨的中央委員會到每一個支部,從領導機關的決策到在黨的會議和黨的報刊上參加政策問題的討論,從黨內選舉到對領導幹部進行評議、監督,都要充分發揚民主。決策民主化是發展黨內民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決策科學化的前提。要建立健全領導、專家、群眾相結合的決策機製,逐步完善民主科學決策製度。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要發揚民主作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群眾路線,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及時總結來自基層和實踐的豐富經驗。要傾聽各方麵的意見,包括反對的意見。黨的上級組織作出同下級組織有關的重要決定,要聽取下級組織的意見。發展黨內民主必須切實保障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的民主權利。要疏通和拓寬黨內民主渠道,使黨員對黨內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要把黨的方針政策、指示決議,及時傳達給下級黨組織和黨員。有些重要事情應該在黨內先討論,讓黨員早知道。黨章規定的黨員的各項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侵犯。要製定黨員權利保障條例。明確黨員正確行使權利的原則和保障黨員行使權利的措施。加強民主基礎上的集中,有力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四個服從”最重要的是全黨服從中央。堅持和完善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製度。凡屬方針政策性的大事,凡屬全局性的問題,凡屬重要幹部的推薦、任免和獎懲,都要由中央或地方黨委集體決定。重大問題的決定,要充分醞釀、協商和討論,並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表決。對集體的決定,任何個人無權改變,個人或少數人有不同意見允許保留,但必須無條件服從,並在行動上積極執行。加強和健全黨內監督,嚴肅黨的紀律。黨內監督的實質是黨從人民利益出發,按照從嚴治黨的要求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主要是監督黨的組織和黨員是否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地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是否嚴格地遵守民主集中製的各項製度。黨內監督的重點是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批評和自我批評是實行黨內監督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