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0年代以後,南斯拉夫的政治、經濟形勢,特別是民族關係和共和國之間的關係不斷惡化。南共聯盟內部在建黨原則、政治體製和國家體製等重大問題上的分歧越來越大、長期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中,基本上形成了以塞爾維亞共盟、黑山共盟為一方,以斯洛文尼亞共盟、克羅地亞共盟為另一方的兩派。它們各自站在本共和國利益的立場上,不顧全大局,有的甚至支持本共和國做損害國家利益的事,帶頭搞民族主義衝突。南共聯盟中央領導機構軟弱無力,對於斯洛文尼亞和塞爾維亞之間的嚴重衝突,以及兩共和國共盟無視中央的決定,我行我素的情況束手無策,以致曾經是南斯拉夫政治生活核心力量的南共聯盟,在實際上站在政治生活之外,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一落千丈。在這種情況下,南共聯盟內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泛濫,1989年10月舉行的南共聯盟中央全會,通過了《政治體製改革提綱》,主張在南斯拉夫實行多黨製。1989年12月又發表《南共聯盟關於南斯拉夫民主社會主義發展新設想的宣言》。《宣言》說:社會主義正麵臨著社會再生產迄今模式的枯竭,專製社會主義的末日已經到來,對南斯拉夫進行全麵、徹底的社會改革的時機已到;南共聯盟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具有個人自由、民主、自治、社會公正、互助和物質豐富的社會”,是“把南斯拉夫建成為民主的社會主義社會,使它成為生活在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個自由的、多元的經濟和政治整體。這一社會應麵向人和公民的越來越大的權利,同時應麵向更大的社會公正和保障。沒有任何一個曆史、國家或階級的目標高於人的尊嚴。國家政權隻能保護而不能觸犯這些自由。南共聯盟主張思想表達自由,集會、言論和新聞及其他公民自由。主張公民有政治聯合和活動的自由。必要的限製僅僅是為了保護共同體的憲法基礎和保護其他人的平等權利與自由。在這方麵,斯洛文尼亞共盟走得最遠,它甚至宣布要“清洗掉共產主義的標誌”“同布爾什維克主義決裂”。取消一黨製,實行多黨製。
鑒於南共聯盟中央領導沒有能力解決南斯拉夫的危機,南共聯盟中央全會決定提前召開南共聯盟第十四次代表大會。1990年1月20日,南共聯盟十四大開幕。會上,各共和國共盟在建黨原則等問題上繼續堅持各自的立場,斯洛文尼亞共盟代表更是以他們的要求改變黨的性質的提案被否決為由退出會場,大會被迫中止。之後,斯洛文尼亞共盟宣布獨立,更名為斯洛文尼亞共盟—民主改革黨。克羅地亞、馬其頓共盟步斯洛文尼亞共盟的後塵也更改黨名,並一起抵製南共聯盟中央領導為避免徹底分裂所做的努力。同年5月,十四大在上述三個共盟拒會情況下複會,決定解除南共聯盟中央領導機構,於9月召開“民主綱領複興代表大會”,並成立了大會籌委會。但後來由於各方意見難以統一,“民主綱領複興大會”始終未能開成,遂於1991年1月大會籌委會宣布停止工作,並決定將其權利和義務轉交給新成立的“共盟——維護南斯拉夫運動”。從此,有70多年曆史、執政40多年的南共聯盟正式宣布解體。
八、阿爾巴尼亞勞動黨
1948年11月8日—22日,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地拉那召開,決定把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改為勞動黨。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於1941年11月8日在地拉那成立。阿共領導的民族解放軍於1944年11月解放了全部國土,並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
阿黨執政後,建立了蘇聯模式的政治經濟體製,一直沒有進行改革。60年代初,阿爾巴尼亞與蘇聯關係破裂,經濟上處境十分困難,中國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援助。70年代中期以前,由於先後有蘇東集團和中國的大量援助,阿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國家麵貌變化較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阿黨在群眾中享有較高威望。70年代中期以後,阿黨先後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分道揚鑣,標榜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策實行閉關鎖國、自給自足、關起門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所謂“完全自力更生”。
在政治上,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霍查大權獨攬,實行個人專斷,破壞黨內民主,儼然成為阿爾巴尼亞的“小斯大林”,不斷發動運動,清洗“反黨集團”。1985年4月11日,阿勞動黨第一書記恩維爾?霍查因病逝世。同日,阿勞動黨中央委員會舉行第十一次全會,選舉拉米茲?阿利雅擔任中央第一書記。阿利雅當政後,表示要永遠高舉霍查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走霍查的道路,把霍查締造的事業推向前進。他要求人們不要忘記階級鬥爭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不要同帝國主義、修正主義調和,不要同資產階級和機會主義思想調和,聲稱要同南斯拉夫、赫魯曉夫、歐洲共產主義和中國的“修正主義”鬥爭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