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前東歐國家共產黨的黨內民主2(1 / 3)

七、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1919年4月20日—23日,南斯拉夫社會民主黨和社會民主主義組織在貝爾格萊德召開代表大會,成立了社會主義工人黨(共產主義者),1920年改名為南斯拉夫共產黨,1952年,南共六大時,改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同盟。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1963年改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同其他東歐國家一樣,南斯拉夫建立的社會主義製度基本上采用了蘇聯模式,即國家中央集權主義體製。這一體製盡管沒有其他東歐國家僵硬,但基本特征是一致的。

1948年,南共同蘇共之間發生了嚴重衝突,兩黨關係惡化。其主要原因在於蘇共企圖從經濟上和政治上控製南斯拉夫。1948年6月,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宣布開除南共。南斯拉夫共產黨頂住了來自蘇共的巨大壓力,決心捍衛民族獨立,進行經濟政治改革。在政治體製改革中,南共貫徹“民主化、分散化、非官僚化”的原則,旨在克服和根除黨和國家權力的高度集中和壟斷。1952年11月2日—7日,南共舉行了第六次代表大會,這次大會決定改變黨的名稱,把南斯拉夫共產黨改名為“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同盟”,表示放棄和否定蘇共式的缺乏黨內民主、壟斷權力的高度集中模式,恢複馬克思“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建黨思想和實踐的道路。

民主化進程不可避免地出現自由主義的增長,南斯拉夫在采取民主化的同時,出現了一股要求極端民主自由、反對集中、反對紀律的無政府自由主義傾向,其代表人物是當時的南共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聯邦人民議會議長、副總統吉拉斯。吉拉斯早年加入南斯拉夫共產黨,1935年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是南共主要領導人之一。在革命和戰爭年代,他對南共的成長和革命的勝利作出了貢獻。由於吉拉斯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在西方和國內無政府主義的影響下,逐漸背棄了原來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走上了反對中央路線,充當無政府自由主義傾向代言人的道路。1953年6月,南共聯盟中央召開了六屆二中全會,針對當時黨內思想混亂、紀律鬆弛的現象,通過了《告南共聯盟各級組織的決議》。決議重新強調民主集中製,要求加強黨的團結和紀律。但是,吉拉斯不同意二中全會的決議,認為這是“片麵的”,“忘記了反官僚主義的鬥爭”。在1953年10月11日—1954年1月7日的《戰鬥報》和《新思想》雜誌一月號上他發表了一係列文章,從反官僚主義開始,發展到反對黨的領導,反對無產階級專政,反對馬克思主義。1954年1月16日—17日,南共聯盟中央召開三中全會,討論了吉拉斯事件,對吉拉斯的言論進行了批判,號召反擊反社會主義的現象和觀點,將其開除出中央委員會,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反對無政府自由主義傾向的鬥爭,一方麵使保守主義傾向有了某種抬頭,對改革進行抵製;另一方麵,也使南共聯盟領導人減緩了民主化、非集中化的過程。

1956年,蘇共召開了二十大,赫魯曉夫批評了斯大林,這對南斯拉夫的改革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推動,而這一年其他東歐國家的改革嚐試更加堅定了南共聯盟改革的決心。到1956年底,南斯拉夫恢複了進一步發展黨內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推進政治改革的討論。

1957年完全恢複了改革的討論,通過討論再度明確了1954年以前社會自治的一些基本觀點,著重指出了自治理論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差距,為政治改革的恢複作了思想和輿論準備。1958年恢複了政治改革,加強了民主化進程,其標誌是1958年的《南共聯盟綱領》的製訂和通過。1958年4月23日—26日,南共聯盟舉行第七次代表大會。在這次大會上,通過了經過廣泛公開討論的《南共聯盟綱領》。這一綱領對南共聯盟在社會主義自治製度下的地位和領導作用作出明確規定。綱領指出,要在社會生活領域內發揚民主和實現自治,反對把黨和國家混合起來和使黨官僚化的傾向。

晚年的鐵托作了一係列幹部製度民主化的準備。1978年,根據他的提議,南共聯盟製定了共盟中央主席團工作條例,規定增設主席團執行主席,一年一輪換,由主席團委員輪流擔任,規定主席團書記兩年一輪換。隨後,社盟、工會、青盟、老戰士協會等政治組織也相繼修改章程,各自實行了主席團主席一年一輪換。1980年5月,南共聯盟主席、聯邦共和國終身總統鐵托逝世。南共聯盟取消了中央主席團執行主席一職,主席團主席實行一年一輪換。在鐵托逝世的當天,南聯邦主席團會議決定,根據憲法第313條和320條,共和國總統的職能終止,聯邦主席團副主席科利舍夫斯基接任聯邦主席團主席。聯邦主席團行使國家集體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的職能。1981年的憲法修正案規定,聯邦主席團主席和副主席、聯邦議會主席和副主席、各議會主席,都實行一年一輪換。定期輪換製在各地各單位也普遍實行,甚至大學各係的係領導、學生會幹部也定期輪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