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一個?”老板說,“你的營業額是多少呢?”
售貨員回答:“58 334美元!”
老板大吃一驚,讓他解釋一下。
“首先我賣給他一個魚鉤,然後賣給他漁竿和漁線。接著我問他在哪兒釣魚,他說在海濱,我便建議他應該有隻小汽艇,於是他買了一條20英尺長的快艇。當他說他的轎車可能無法帶走快艇時,我又帶他到機動車部賣給他一輛福特小卡車……”
老板驚訝地說:“你賣了這麼多東西給一位隻想買一個魚鉤的顧客?”
售貨員回答:“不,他來隻是為治他妻子的頭痛而買一瓶阿司匹林的。我告訴他,夫人的頭痛,除了服藥外,似乎更應該注意放鬆。周末快到了,你可以考慮去釣魚!”
這名員工善於及時轉變自己的思考模式,從顧客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對顧客的購買需求進行一步步的誘導,僅一筆生意便創造了非凡的營業額,不可不稱之為一個創新之人,一個受企業歡迎的優秀之人。
企業要求生存、求發展,就必須創新。人是企業的根本,如果人不創新,企業談何創新?
作為企業發展的智慧源泉,員工有責任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融人創新元素,從而更為出色地完成任務。企業都喜歡具有創造力的、善於創新的員工,因為隻有這樣的員工才能刨造驕人的業績,才能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價值。
揮舞創新“利刃”,解決兩難問題
在企業的運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棘手難題。這時,作為企業的員工,你會怎麼做呢?是逃避,還是迎難而上?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你是一味埋頭向前衝,還是尋找巧妙的方法、快捷的途徑?
我們都知道,與客戶打交道最怕遇到不講誠信的人,資金無法按時回籠,嚴重的甚至會影響下一階段的企業經營。員工最為頭疼的恐怕就是去為企業討債,往往費盡心思、身心疲憊,最終卻落得個一場空。
我們來看看下麵這位業務員是怎麼討回10萬元欠款的吧。
年關將近,一個小廠子辛辛苦苦地趕出一批貨,交給了一個不是很熟悉的客戶。交貨之後,卻望穿秋水,怎麼也等不到客戶將貨款電彙回來。
等了兩個星期之後,小廠老板終於忍不住了,便派一個業務員搭乘夜班火車,趕到了那個客戶的公司,苦等了幾個鍾頭,對方終於出現。業務員用盡一切軟磨工夫,終於在兩個小時之後,收到那筆10萬元的貸款支票。
業務員拿著客戶開出的現金支票,火速趕到發出支票的銀行,希望能夠立刻提取現款,以便回廠交差。畢竟,對於這個小廠來說,10萬元可能會改變它的命運。
不料,當他將支票交給銀行櫃台小姐時,對方卻告訴他,這個賬號的戶頭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往來資金,而且,在那個賬號內的存款也不足,他的支票根本無法兌現。
業務員頓時明白,這是那個差勁客戶故意刁難他而耍的伎倆,當下便想再衝回客戶的公司,和他大吵一架。但業務員做事一向小心謹慎,在離去之前,他簡單地陳述了自己的窘困狀況,並詢問櫃台小姐,他的支票因對方存款不足而遭到退票,賬戶上究竟差了多少錢?
由於他的態度誠懇,櫃台小姐也熱心地幫他查詢,得到的結果是,戶頭內隻剩下9.8萬元,與他的支票金額差了2 000元。
果然如他所料,這個客戶是存心要賴賬,看來這筆貸款可真是凶多吉少了。
這個業務員轉念想了想,靈機一動,很快從身上掏出2 000元,央求櫃台小姐幫他存入那個客戶的賬號內,補足支票麵額的10萬元,再將那張支票軋進去,終於順利地領到了錢。
這個業務員是聰明的。在支票無法兌現的窘迫情況下,他沒有和客戶大吵一架,也沒有灰頭土臉地回廠交差,而是用了一個創新的手段——向對方賬戶存錢,補足餘款,將錢取出。就這樣,沒有與客戶的衝突,不會得到老板的責難,隻是用了點兒小聰明,就順利地將一個棘手的難題解決了。
我們再來看—個發生在法國化學公司裏的小故事吧。
日本某化學公司的參觀團來到法國某著名的化學公司參觀,這讓這家公司的主管們不由地緊張起來。
因為在他們看來,日本人出奇的聰明,他們到哪裏參觀就會學會那裏的核心技術。這樣那些被參觀的公司在不知不覺之中,就為自己培養了競爭對手。
但是,這次參觀已經是上麵洽談好的,他們以這種理由拒絕是不可能的。於是他們就做出了一個規定,不讓那些日本的參觀人員碰任何車間的東西。
日本參觀團人員很快同意了這個條件。
參觀那天,開始很順利。突然,一個冒冒失失的日本人一低頭把自己的領帶掉入化學試劑之中。
他慌忙說:
“對不起!我太冒失了。”
一個法方的陪同員工看出了他的目的,這個日本人想用這種方法帶走化學試劑。
他心裏不免感歎道:日本人太聰明了。但是現在的緊急情況是:怎樣才能不讓那個日本人帶走珍貴的化學試劑呢?
強行讓那個人摘下領帶,顯然是行不通的,而且還會給公司帶來不好的影響;但不摘,公司蒙受的損失將是巨大的。
突然,他靈機一動,去找來一條嶄新的領帶,走上前去說:
“先生,您的領帶髒了,現在我代表我們公司送您一條新的,把您那條換下來,我洗幹淨了再還給您。”
那個日本人不得不換下了自己的領帶。
這個具有創新思維的法國員工,用換領帶的辦法保住了公司的核心技術,而且也讓客人保全了麵子。
任何問題在善於創新的人眼裏都不成為難題,他們一定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定會用創新的思維找到解決問題的新的突破口。
如果你具備了創新的思維,掌握了創新的方法,一切難題都會迎刃而解,你也會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用頭腦開辟企業的“藍海”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市場越來越難做了。”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麵:為了爭奪一塊利潤已經很低的市場,各商家紛紛打起了價格戰,將已十分微薄的利潤一降再降,最終兩敗俱傷,以一片腥紅收場,這就是企業中常說的“紅海”。是的,同類產品在市場上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消費者越來越成熟,市場也就越來越難以開拓。那麼,市場難開拓是否就等於不能開拓呢?答案是否定的。於是,“藍海戰略”思想應運而生。與其在原地爭奪,為何不去找一塊新的領地繼續“稱王”呢?隻要頭腦夠靈活,有創新的信念和智慧,就一定能夠為企業開辟新的市場。
海爾集團的市場開拓就很好地體現了“藍海戰略”的思想。如果有人問你:“洗衣機可以用來做什麼?”你也許會不屑地回答:“洗衣機不就是用來洗衣服的嗎!”但海爾卻造出了可以用來洗地瓜的洗衣機。
1997年,張瑞敏到四川西南農村去考察,發現農民用的洗衣機經常在排水管地方有汙泥堵著。張瑞敏就問農民:“你這個洗衣機的排水管為什麼有這麼多汙泥堵著?”農民說:“我這個洗衣機不但用來洗衣服,還用它來洗地瓜。”回來後,張瑞敏就對科研人員說,農民用我們的洗衣機洗地瓜,把排水管都堵住了,你們能不能想想辦法。科研所—位小夥子大學本科畢業剛—年,他對張瑞敏說,洗衣機是用來洗衣服的,怎麼能用來洗地瓜呢?張瑞敏對他說,農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這個信息是用金錢無法買到的,你們要研製—種能洗地瓜的洗衣機。科研人員接到這個課題以後,在一個月的時間裏把這個“大地瓜洗衣機”給搞出來了。實際它裏麵也沒有高深的學問,隻不過是搞了兩個排水管,一個粗點兒,一個細一點兒,洗地瓜時用粗的,洗衣服時用細的。
“大地瓜洗衣機”推向市場後受到了廣大農民的喜愛,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大地瓜洗衣機”的誕生也向大家證明了:一些看似荒誕或不可能的事情並非真的難以突破,隻要肯開動腦筋,隻要抓住每一個可以利用的信息,對其進行加工,就能夠找到創新的契機,就能夠創造出越來越多的“洗衣機也可以冼地瓜”的市場神話。
如果問你,賣冰淇淋應該在什麼時候開業?相信你會不假思索地說:夏天啊!但是,你也許不知道牛根生偏偏讓冰淇淋在冬天火了一把。
20世紀90年代中期,牛根生是伊利的一名員工。那時,伊利推出了冰淇淋新品“苦咖啡”。有位地位顯赫的女士來伊利參觀。這位女士有糖尿病,按理說不能吃甜食,但嚐了“苦咖啡”後,連聲說好,又要了第二根。
當時,牛根生正在內蒙古工學院學計算機,周圍都是些愛吃雪糕的女孩,但問起“苦咖啡”,誰都不知道。
在把這兩件事聯係在一起後,牛根生不禁想:連糖尿病人都抑製不住連吃兩根“苦咖啡”,我們卻把它“藏在深閨人不知”,這怎麼行呢?
按慣例,冬季是冰淇淋業的淡季,但牛根生卻把工人召集到一起:咱們今年冬天作一次營銷——讓人們在大冬天裏吃雪糕!這就是企業要勇於創新,想前人之不敢想、做前人之不敢做。
經商定,伊利首先在呼和浩特與包頭兩個市作試點。
當時的廣告創意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小男孩,手持“苦咖啡”,初咬一口,眉關緊鎖——苦!越吃越香,露出燦爛的笑容——甜!話外音:“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
一句廣告語,賦予了“苦咖啡”無限的聯想,後來還成為公司的經營理念之一。
在當時,牛根生采取了國內從未有過的傳播策略:隻要有廣告時段,就加入“苦咖啡”廣告,以達到“無孔不入,無人不知”的目的。這種“高密度、全覆蓋廣告法”贏得了立竿見影的傳播效果。
1996年12月,呼和浩特和包頭兩市滿大街都是“苦咖啡”,“淡季”變成了“旺季”。
事實證明,牛根生是對的。“高密度、全覆蓋”的傳播策略,讓“苦咖啡風暴”跳出了區域市場,“刮”向了全國。
1996年,“伊利雪糕進軍亞特蘭大奧運會”的事件讓伊利的形象廣告首次走入了中央電視台。1997年,“苦咖啡風暴”又讓伊利的產品廣告首次登陸中央電視台。
1997年一年,“苦咖啡”單品銷量創紀錄地突破3億元!
牛根生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伊利雪糕借助“苦咖啡風暴”迅速風靡全國,銷售額由1987年的15萬元增長為1997年的7億元,被譽為“中國冰淇淋大王”。
牛根生做了一次突破性的舉動,讓人們在冬天裏吃雪糕。伊利推出的輪番的廣告攻勢,使呼和浩特和包頭的冬天充滿了“苦咖啡”的味道。在冰淇淋業的淡季推出新的產品,在對手放假休息時率先搶占市場。當夏季到來,冰淇淋業的旺季再一次來臨時,“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已深入人心。
做市場,是要講求手段與策略的。如果一味追隨別人的步伐,而沒有絲毫的創新,市場隻能越做越小,越做越死。有時,一點小小的創意,一個小小的變化,便可以改變產品的市場格局。
賣冰淇淋在冬天開業,這是—個_般人所不敢有的想法,牛根生卻使它成為現實,並創造了3億元的效益神話,這就是創新的力量。創新的意念使牛根生有了開拓的勇氣與力量,創新的手段使牛根生為伊利贏得了市場份額與經濟效益,創新的能力使牛根生成為“攻城”的先鋒。也正是創新的思路支持著牛根生一路走來,支持著他創辦了連續3年增長速度名列中國第一的蒙牛集團。
創新的智慧就是藍海的智慧,不死守原地,而能及時轉換思路,突破原地的束縛去尋找新的舞台,如此睿智的思想加上堅忍的性格和魄力,相信你也可以成為企業中開拓市場的高手。
用“新”迎來“回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