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需要有自己的社會化人格,這個人格一定是和消費者一樣的,有自己的做派,有自己的情緒,有自己的主張,甚至更重要的是,要與粉絲經常互動起來。

2013年,小米利用各種營銷手法,讓“粉絲”、“尖叫”等詞迅速躥紅,小米的CEO雷軍甚至叫板格力電器CEO董明珠,吹噓小米未來將可能超過格力。拋開小米的未來不談,就小米所掀起的互聯網進入硬件行業的浪潮而言,小米最大的創新,就是重新定義了消費者,這和蘋果當年推出手機是一樣的。

“極致體驗”和“極客”重新讓消費者去和品牌打成一片,這就是粉絲的力量。特斯拉在2013年全球汽車行業掀起熱議,賺足眼球,也是在演繹新的汽車粉絲經濟。

汽車行業最強調“客戶”,比如汽車營銷最重要的KPI就是“集客量”,甚至現在媒介渠道的多元化,讓“集客”成本越來越高,汽車能不能從“集客”變成“客集”,即建立粉絲群呢?

根據Facebook的研究,汽車品牌的粉絲平均擁有的好友數量是Facebook總體用戶的三倍,而55%的汽車品牌粉絲擁有該品牌生產的汽車,他們對該品牌的忠誠度高於非粉絲的用戶(62%對46%)。82%的粉絲更可能推薦他們的汽車品牌給朋友,而在非粉絲的汽車品牌擁有者中這個比例則隻有69%,在很多品牌眼裏,屬於自娛自樂的社交網絡的粉絲,價值卻在不斷凸顯。

那麼,如何經營粉絲呢?車企需要有自己的社會化人格,這個人格一定是和消費者一樣的,有自己的做派,有自己的情緒,有自己的主張,甚至更重要的是,要與粉絲經常互動起來。

寶馬就在全球利用社交和數字行銷、透過最多的矩陣建立社群網絡,來發展自己的粉絲,甚至為此推出了數個移動apps。例如:The Ultimate Drive (終極駕駛app)為用戶提供行車圖,用戶可以在上麵標示他們最喜愛的路徑、分享秘訣以及為路徑評分等。這家豪華車公司認為,以嗜好(如汽車)為基礎的社群忠誠度都很高,而且非常堅定。

今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如此發達,你的粉絲社群在哪裏?你算過你的粉絲的經濟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