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新能源汽車是事關中華民族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那麼各部委是否統一了思想?是否在逐一解決新能源發展所麵臨的基礎設施問題?否則怎能讓企業下決心加大產品開發的投入?
最近豐田和本田同時對外宣布,2015年要將燃料電池汽車投放日本市場。細細了解後發現,原因除了兩家企業在燃料電池技術尤其是耐久及成本上有了重大突破之外,日本政府將在全國建設多家加氫站來配合企業,也是豐田、本田把這項全新技術投放市場的重要推力。
老實說,沒有各部委的密切合作,沒有一個能統一協調甚至領導其他部委的部門組織各方力量共同攻堅,中國新能源汽車很難實現真正的大發展。核心問題還是責任不明、使命不清,導致汽車強國戰略從頂層設計到推動實施的主體缺失。
其二,政出多門造成法規標準時有重疊甚至互相矛盾,令企業莫衷一是,平添了很多不必要的負擔;有時又過於簡單、孤立,缺乏係統性和可操作性,使部分法規雖然看起來很“好”,卻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
前者突出的例子之一就是汽車產品認證。目前企業必須完成的就有公告認證、3C認證、環保認證以及地方環保認證,其中不乏重複之處。比如公告認證有49項檢測,3C認證有47項檢測,這兩個歸屬不同部門管理的認證竟然有44項是完全一樣的檢測。
而且這些檢測項目中還有不少因過於“基礎”而流於形式,隻需監督環節稍作加強就可取消。如耐久試驗是產品開發的必要環節,多數企業的標準都高於認證要求很多。但對企業來說,必須逐一通過這些認證,既浪費資源,更浪費時間,有些時候甚至因此貽誤了市場戰機。
這種現象究其根本原因,是各認證主管部門隻考慮在自己所轄的“一畝三分地”製定政策、確保不出問題,至於其他方麵的事與己無關。其結果是大家都來積極管理汽車,分上一杯羹,既“有所作為”,又有不菲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
也許有人會爭辯,這兩個認證的目的不同。但我想質問的是,為什麼不能從企業的實際利益出發、從務實的角度來係統思考這些職能部門如何發揮作用,將重疊的工作內容有效協調甚至合並,以達到讓產業健康發展、企業能夠高效參與市場競爭的目的呢?
後者可以看看最近出台的汽車產品“三包法”,這對於保障消費者權益、提高車企對產品質量的重視程度很有意義,但是諸多不清晰因素,如汽車產品退換時更換車輛如何上牌照,如何返還已交的國家購置稅,汽車損壞原因如何有效鑒定等問題都使得“三包法”難以真正落地。
顯然,這些問題並非一個部門所能解決,而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協商,才能使“三包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對於消費者來說,這卻不能成為理由或借口。公眾希望看到的是,任何新規出台都必須清晰有效的落地,都要有極強的可操作性。
總之,汽車產業目前貌似人人在管,實則無人負責。這種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混亂局麵核心在於,缺少一個有使命、也有權力的部門來統籌規劃、協調落實、有效管理。
在汽車產業相對弱小,對國民經濟無足輕重的十年前,這種亂象或許還無傷大局。但對於今天的汽車產業,無論從產業規模,還是從進入汽車社會後國家所遇到的眾多挑戰來看,行業、企業和消費者都呼喚這個部門早日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