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作為民用經濟中最為複雜的產業,幾乎涉及到國家的方方麵麵、社會的角角落落,處處都與政府的管理效能息息相關。

從產品線上看涉及到規劃、開發、製造、銷售和售後等環節;從產業鏈條上看涉及到機械、材料、能源、電子和服務等產業;從企業運營角度來看涉及到人才、品牌、技術、管理和金融等要素;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涉及到產品質量、成本、性能和使用安全;從社會維度上看又涉及到能耗、環保、交通、基建等領域。

因此汽車強國是國家戰略,汽車社會是否健康與政府的有效指導密切相連,政府必須勇於擔當。作為一國的家長,政府必須以主人翁的態度,係統梳理汽車產業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綜合性的全麵解決方案,努力打造科學、穩定、統一的法製管理大環境,為本土企業的做強、為汽車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清晰的引導和強有力的支持。

圍繞著汽車產業的有效管理,我認為有三個基本問題必須理清:即汽車產業誰來管、管什麼和怎樣管。誰來管,指的是行為主體。

目前的情況是管理的部門很多,但誰對汽車產業負總責不清楚;管什麼,涉及到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權責劃分;怎樣管,則要從立法的科學性和執法的有效性方麵去尋找答案。

我們必須盡快解決誰來管、管什麼和怎樣管的問題。要明確總體負責的牽頭部門,改變多頭管理、各自為戰的紛亂局麵;要找準政府定位,在總體掌控之下不斷簡政放權;要科學立法和嚴格執法。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做強汽車產業,建設健康和諧汽車社會的夢想!

“管理”汽車的國家級單位有12個之多

目前汽車產業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的問題非常嚴重,很多部門都掌握著對汽車產業的行政管理權。

根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可以看到僅“管理”汽車的國家級單位就有12個之多,恐怕國民經濟中再沒有哪個產業能受到如此多的“關照”了。但各部門都僅從自身職能範圍出發行使權力,做的隻是“各掃門前雪”的事而已。這種“各自為戰”的管理機製到頭來隻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可能從根本上係統地解決汽車產業麵臨的諸多問題。

客觀來講,由於汽車產業高度複雜、產業鏈條長、涉及範圍廣,存在管理職能上的交叉有其必然性,但問題是究竟哪個部門對汽車產業負總責?像汽車這樣複雜的關鍵性戰略產業需要某一個部門能站在國家的高度上來做全局統籌規劃,尋求係統科學的解決方案,同時有足夠的權限協調甚至領導其他相關部委統一行動,做強汽車產業,並促進汽車社會健康發展。

如果汽車產業不能做強,就向該部門問責,做強了也理應給這個部門記頭功。但遺憾的是這個部門並不存在,對汽車產業科學、穩定、統一的法製管理也就變得難上加難。總體來看,多頭管理、政出多門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麵的危害:其一,多頭管理缺乏總體戰略和通盤思考,僅能做到審批監控,無法做到規劃引導,也無統一的目標和明確的戰略方向,更無人牽頭協調甚至領導多方資源共謀長遠大計。

以各地引進汽車項目為例,為防止盲目上馬、重複建設導致產能過剩、投入浪費的風險,建立審批製度無可厚非。但如此僅能控製某個項目的建與不建,而缺乏對汽車產業總體產能和優化布局的有效規劃!這種隻依賴一事一議的審批管理,難免給地方保護主義留有“遊說”空間,更缺乏國家層麵橫向比較的科學性。

再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眾所周知,作為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必然是一個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艱難過程,需要解決很多複雜問題。目前大規模產業化的障礙不僅在技術,更必須解決充電、換電方案和配套設施的跟進,而基礎設施又豈是企業或者消費者能夠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