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發現,九大指標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其所代表的任何一個要素對於做強汽車產業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任何指標的差距都會成為“木桶效應”的短板,使汽車產業的整體水平受到影響,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交織的內在邏輯關係。

對於追求規模效應的汽車產業而言,市場份額不僅反映企業的地位,更決定著企業的利潤;市場份額要靠品牌力和產品競爭力來支撐;而品牌需要精耕細作的長期積累,並由產品來具體體現和支撐,同時強的品牌又會反哺產品,提升同類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並最終提升市場份額;核心技術掌控力(最重要的是研發能力)、生產製造能力、供應鏈能力又是確保產品競爭力的前提;而這些要素不僅與企業自身投入和經營管理有關,更與包括基礎工業水平、人才水平等在內的國家汽車產業創新環境息息相關。

這實際上點出了中國本土企業的困境和無奈所在——“硬性短板,互相製約”。要做強汽車產業,需要諸多核心要素集體發力,任何環節不強,總體上都很難做強。

本土企業不僅自身市場份額萎縮、品牌力不足、產品競爭力較弱、核心技術缺失,而且也受限於供應鏈完整度、基礎工業水平和人才水平等。

市場份額少,品牌附加值低,使得本土企業很難獲得足夠的利潤,也就無法確保持續充足的研發投入,造成技術難以突破、產品難以提高,這樣又無法支撐品牌的持續提升和市場份額的不斷增大,陷入惡性循環的被動局麵。

同時,供應鏈能力、基礎工業水平和人才水平等方麵的差距,企業既無法回避,又難以靠自身解決,唯有從國家層麵進行係統的戰略部署,對這些短板進行徹底提升才有可能取得根本性的改善。

正因如此,我們製定的不是汽車強企而是汽車強國的評價指標體係。因為對於汽車這樣有寬度、有縱深的關鍵產業,沒有國家和本土企業的共同努力是很難做強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不能簡單地埋怨本土企業不爭氣,更不能歸咎於中國汽車人不努力,這種現狀實際上是多年來眾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需要從國家戰略高度上去係統解決。企業不努力做強,國家難成汽車強國;而國家沒有明確清晰的汽車強國戰略,也不可能產生世界級的汽車強企。

九大指標中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長期因素;既有需要國家為主體擔綱解決的問題,又有需要企業為主體努力克服的困難,更有需要雙方共同麵對的挑戰。

通過係統梳理9大指標,我們可以看到:在做強汽車產業的國家戰略下,本土汽車企業最缺的是市場份額,最需要的是產業聯盟,最期待的是國家係統解決包括供應鏈、基礎工業水平和人才等問題。從國家層麵而言,這既是宏觀的戰略,涉及到定位、方向和總體規劃,也是具體的戰術,即各種產業政策、法規標準及其有效的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