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建設製造強國,而建設製造強國必須建設汽車強國,中國理應旗幟鮮明地將建設汽車強國確定為國家戰略。那麼汽車強國的內涵究竟是什麼?汽車強國又應該如何實現呢?
我認為汽車強國的標誌是,本土汽車企業,擁有優秀的品牌和有競爭力的產品,掌控關鍵的核心技術並具備完整的供應鏈,同時在世界範圍內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也就是說,汽車強國戰略必須由國家製定並推行,最終通過本土企業的做強來予以實現。
韓國躋身於汽車強國之列,其標誌是現代起亞的崛起;英國汽車業沒落,是因為其本土汽車企業全軍覆沒了;德國成為當之無愧的汽車強國,在於擁有大眾、奔馳、寶馬這些世界一流車企,而不是通用在德國賣了多少車;美國是汽車強國,是因為其三大既擁有雄厚的技術積累,又擁有享譽世界的品牌影響力,而非豐田在美國市場上賣了多少輛車、賺了多少錢。
再比如巴西,它擁有近400萬輛的汽車市場,卻沒有本土汽車產業,盡管菲亞特、豐田、通用在這個市場上的表現都不錯,但是無人認為巴西是汽車強國;而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但本土車企還很弱小,所以中國隻是汽車大國,而不是汽車強國。
本土企業在汽車強國戰略中居於毋庸置疑的主體地位,是否擁有世界級的本土強企與否是汽車強國的基本判斷。
努力做強本土企業,這原本是不應該有疑問的論題,然而長期以來“隻求所在不求所有”的言論卻一直不絕於耳,甚至在某些時期某些場合似乎還占據了主流。大多數持此論者僅僅關注於眼前的一些“硬性”指標,認為無論本土還是外國企業,隻要“所在”即能確保受益,所以無需在意“所有”。這未免過於短視。
實際上,盡管僅從擴大產業規模、產出GDP和確保就業等角度來看,短期的“所在”確實夠了,而且可能比“所有”來得更快更容易。但是從長遠來看,沒有“所有”的“所在”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且沒有“所有”也無法確保永遠的“所在”。
對於汽車這樣重要的產業,作為泱泱大國的中國,必須“既求所在、更求所有”,否則國家和民族的可持續發展根本沒有基本的保障。
“所有”是主導權和控製權的問題
有些人講,全球經濟一體化了,中國不一定非要擁有掌控核心技術和優秀品牌的本土企業,像汽車產業何必關心品牌和技術所有,我們就做製造基地也不錯,也一樣解決就業、上繳利稅。
然而,國際分工協作談不上真正的公平,利潤的絕大部分從來都是流向品牌和知識產權的實際擁有者,因為他們主導著技術,主導著產品,主導著品牌,主導著市場,從而也就主導著利潤的分配和未來的競爭優勢。
“所有”首先是主導權的問題,沒有主導權,我們的“所在”其實隻剩下一種別無他途的選擇,即做世界製造業的低端,為發達國家代工,讓他們賺得腦滿腸肥,而我們自己的所得卻微乎其微。這樣的“所在”肯定難以長久,也無法支撐國民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還有些人認為,外國車企來中國隻能與我們進行50:50的合資,利潤也是按股比分配的,這樣的“所在”我們何樂而不為?然而,且不說限製股比的合資政策能否持續下去,也不論表麵利益均分之下合資公司通過技術轉讓等巧妙的向外方母公司轉移隱性利潤,單就合資本身而言,中方真的擁有和外方一樣的主導權嗎?
實際上中方的收獲隻不過是眼下可以跟著外方一起賺錢,基本沒有任何長期的收益。因為技術是外方的,所有花在產品開發和技術升級上的錢,打造的隻是外方更多更好的產品;品牌更是外方的,所有廣告宣傳的巨額投入,打造的隻是一個強大的外國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