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跨越式發展”其實帶有投機或者逃避的心理
對於汽車產業也有人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想法:一種觀點認為未來可能會出現全新的交通工具來取代汽車,所以直接發展下一代交通工具即可;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汽車技術領域可以實現某些跨越,而不必做強於眼前。
其實,這些看法似是而非。
作為具有一定承載力和靈活移動能力的交通工具,汽車的基本功能尚無可替代,未來即使出現全新的交通工具,也必須具備這些基本功能,其實質等於“形態”發生變化的新一代汽車而已,汽車的發展絕不會因此失去意義。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有一種全新交通工具能夠取代汽車,那麼這種所謂的下一代交通工具究竟是什麼,到底在哪裏?如果隻是一個願望或想象,怎麼能以此作為依據來否定當下做強汽車產業的緊要任務呢?
技術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需要耐心積累和全麵提升。即使局部有可能“跨越”,也不能因此放鬆全局持續的努力。如同新能源汽車也需要傳統汽車技術一樣,並不是把電池電機的問題解決了,中國就能做出世界一流的電動車,車身、底盤、電子和集成等各方麵的差距依然是跨越不了的門檻。傳統汽車相對薄弱也是我們新能源汽車一直無法突破的症結之一。
我認為,所謂“跨越式發展”其實帶有投機或者逃避的心理,是基於對現有產業競爭力不強的一種變相放棄,國家戰略絕不可如此!
汽車產業是建成製造強國、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目標的最佳突破口,為此國家應該毫不遲疑,下定決心把汽車產業做強。做強汽車產業,建設汽車強國,是國家戰略,不是地方戰略,更不是企業戰略,隻有站在國家和民族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才能製定落實好汽車強國戰略。
長期以來,我們一再對汽車產業的發展潛力估計不足,對汽車產業的重要地位肯定不足,對汽車強國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對如何做強汽車產業研究不足,這是很令人遺憾的。
現在,我們是否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了曾經的誤判及其危害,並下定決心“亡羊補牢”,重新製定正確的戰略,徹底扭轉之前的被動局麵?我們的汽車強國戰略在哪裏?誰在製定?誰在實施?又有誰在考核督辦?如果這些都沒有,我們的汽車強國夢豈非“黃粱一夢”?
遺憾的是,我們現在隻能看到,對汽車產業戰略定位的模糊,對做強自主態度不明,對合資企業何去何從爭議不斷,對汽車不斷的“限”和“製”。這種狀態如果持續太久,做強汽車產業可能會錯失最後的“良機”,而中國永遠隻能是別國汽車的“加工廠”和“大賣場”!
戰略必須與時俱進,汽車強國戰略也是應運而生的。過去中國可以通過賣服裝、賣家電發展經濟、賺取外彙,這在當時是有效的戰略,因而也是正確的戰略。但是未來我們如果繼續如此恐將難以為繼,新形勢下的競爭要求我們必須主動積極地謀求產業升級,通過賣汽車、賣飛機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正是實施戰略轉型的意義所在。
在中國汽車產業尚無足輕重之時,我們當然提不出汽車強國戰略;但當今天中國坐擁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時,我們必須自問,為什麼中國就不能像美德日韓等汽車強國那樣,讓本土汽車企業的產品行銷全球?我們到底在哪兒出了問題?
“往事不可追,來者猶可鑒”,汽車強國戰略應建立在對曆史的反思和總結,而非對曆史的否定與抱怨之上。曾經的戰略誤判固然令人遺憾,但隻要能從中吸取教訓,那就不是包袱,而是新的起點。“未雨綢繆”尤其難能可貴,“亡羊補牢”更須堅決及時。我們呼喚清晰科學的汽車強國戰略。
如果中國像搞兩彈一星那樣抓汽車,那麼我相信,汽車強國一定能夠實現,製造強國也一定會隨之成為現實。如果說兩彈一星事關國防安全的需要,那麼建設汽車強國就是國家“產業安全”的長遠需要!
“十三五”將是中國汽車產業做強的重要契機,國家必須牢牢抓住!戰略堅定與否將成為建設汽車強國的要害!今日汽車強國戰略之因,他日必能結出中華製造強國之果,而決策者和踐行者們,也都將因此而被載入史冊,像饒斌一樣被後人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