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建設汽車強國確立為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的國家戰略

我認為中國應該旗幟鮮明地把建設汽車強國確立為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的國家戰略,並堅定不移地推進落實。

高屋建瓴強調的是戰略高度,即國家戰略必須站在確保中國可持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最高目標上來進行判斷和謀劃。

國家戰略必須從需求出發,而不是從能力出發,其首要考慮的要素必須是應不應該做,而非能不能夠做。簡單地按照“做得到的就做、做不到的就不做”來規劃,這不是戰略,更與國家戰略頂層設計的曆史使命相悖。

就汽車產業的國家戰略而言,如果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影響甚微,於未來發展助力甚小,那麼即使我們擁有做強汽車產業的條件和能力,也無需建設汽車強國,大可順其自然。

反之,如果強大的汽車產業對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對國家產業安全、對民族可持續發展作用重大、意義深遠,那麼無論做強汽車產業需要麵對多大的困難和挑戰,我們都必須勇往直前、義無反顧。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沒有條件創造條件;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堅定“別人能做到的,中國人也一定能做到”的信心;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使今日之“做不到”變成明日之“做得到”。

高瞻遠矚則強調戰略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國家戰略決不能僅僅立足於眼前,更要麵向未來,要有“謀萬世之太平”的韜略。

對於國家而言,相對具體的短期小戰略固然重要,而對本民族20年、50年甚至100年都有深遠影響力的長期大戰略則更為關鍵。也隻有在正確的長期大戰略的指引下,短期小戰略才能有的放矢、節次實現,最終成就本民族長遠的宏偉戰略藍圖。

從這個意義上看汽車產業的發展,雖然我們曾經長期處於自行車時代,至今也還有很多貧困地區和人口,但這些都不能作為不謀劃如何應對汽車時代到來的借口。

隻根據目前及部分地區的狀況,而不預計未來的變化,這樣製定的戰略難免短視,對於國家而言要付出巨大代價,對於民族而言將錯失雄踞世界的曆史發展機遇!

長期以來,我們一再對汽車產業的發展速度做出過於保守的估計。“十五發展規劃”提出2005年汽車產量達到320萬輛,其中轎車110萬輛,實際上當年中國生產汽車超過570萬輛,其中乘用車突破了300萬輛。

“十一五規劃”,提出2010年汽車產銷量達到900萬輛,似乎比“十五”要“大膽”了許多,但最終實際數字竟然是超過1800萬輛!如此巨大的預測差距,反映了國家嚴重低估了經濟發展帶來的國民消費能力驟增以及百姓對擁有汽車的強烈願望,這就無怪乎我們在各個方麵都未能做好準備了。如果是商業誤判也在情理之中,但從國家戰略的角度,連續的誤判的確應該反思!

發達國家曆程是具有重要借鑒價值的參照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曆程及其中方方麵麵的演變,雖然不能照搬照套,卻始終是具有重要借鑒價值的參照係。

世界上所有的發達國家無一不是汽車高度普及的社會,包括很多地域狹小、人均資源並不比中國富足的國家。可見,汽車既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也是現代文明的標誌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