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在建設汽車強國方麵方向並不清晰、戰略並不明確,導致沒有係統連續的產業政策和具體措施,甚至對汽車產業的支柱性地位也沒有給予應有的認知和戰略上清晰的定位。
戰略問題已成為中國建設汽車強國的首要問題,必須高度重視!有了戰略才有能不能實現的問題,而沒有戰略則建成汽車強國根本就無從談起。戰略是方向,是目標,也是前提,是要求。
過去很多年我們一直有一種想當然的思維傾向,認為中國人均資源少、人民生活水平不高、道路交通等基礎條件差,汽車產業不會快速發展。這種思想也導致我們忽視了很多支撐汽車產業強勢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而這些本是製定和實施正確的汽車強國戰略必須充分考慮的因素。
在過去的二十年裏,我們一方麵對經濟發展給出了明確的目標,另一方麵卻沒有充分考慮到國民收入急劇增加後,消費升級所帶來的對汽車產業發展的需求,低估了汽車在國民消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低估了汽車社會到來將產生的種種問題。
同時,國家並沒有前瞻性地策劃好,如何充分利用國民對汽車消費的渴求所產生的巨大市場潛力,把汽車產業做強。
我們不僅對國民購買力的增長估計不足,也沒有站在必須建設汽車強國來實現製造強國的國家高度上來看待汽車產業。如果我們充分認識到中國市場的潛力,充分認識到做強汽車產業的戰略意義,並充分利用好快速增長的本土市場來發展自主品牌,而非單純的“市場換技術”,那麼中國汽車產業的現狀遠非如此。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是一種國家戰略的誤判,國家未能在汽車產業上把握好“經濟發展-民生需求-產業做強”之間的戰略關係。由此我們也能理解中國至今未能成為汽車強國的原因,因為它是與很多國家層麵的產業政策直接相關的,單靠企業根本無法解決。
比如國企創新動力不足,如果不從體製、機製上去解決,又有誰願意放棄通過合資坐享其成的豐厚利潤分成,而像苦行僧一樣,去做“事倍功半”的自主產品呢?比如創新環境,如果抄襲成本低、風險小,又有誰還會去辛辛苦苦攻關核心技術?又如法規執行不到位,企業到底跟不跟國家的標準走?再如人才培養等等。
這一係列問題靠興之所至的隨機完善恐怕效果有限,且難免反複,更糟糕的是治標不治本,隻能亡羊補牢,不能未雨綢繆。唯有在國家戰略明確後分解為各個方麵、相互協調的具體舉措,才有真正的出路。
汽車強國對本國汽車產業保護和扶植從來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