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內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汽車產業沒有做強是企業不爭氣,根本症結在於市場保護,國家應該完全放開,讓車企在市場上自由競爭,這樣才能催生出真正的世界級強企。
這種觀點似是而非,更有混淆概念之嫌。雖然一般而言,保護主義從長遠來看對提升本國企業的競爭力是不利的,但前提必須是本土企業已經培育起基本的競爭力。如果建設汽車強國是國家戰略,是必須打贏的“民族戰爭”,國家就決不能以市場規律為借口放手不管。
對於像汽車這樣重要的、複雜的、目前又不夠強大的產業,政府不在戰略、導向、政策、支持上下足功夫,一旦本土企業失守,中國在這個支柱性產業上就將徹底失去競爭力和話語權。
縱觀世界各汽車強國的成長和發展史,國家的力量無處不在。實際上,世界各汽車強國對本國汽車產業的保護和扶植從來都是不遺餘力的。
比如美國,1970年代發生石油危機,導致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經營狀況每況愈下,美國政府立即展開了同日本等國的貿易戰,最終穩固了底特律的汽車產業;2008年金融危機使汽車製造企業資金鏈斷裂,難以為繼。美國政府再次果斷出手,總統親自召集多次會議討論對策,最終幫助通用破產重組、涅槃重生,為福特準備好資金並鼓勵支持其自立渡過危機,做媒“嫁”出克萊斯勒以使其獲得轉機。這些行動無處不見美國政府保護本土汽車產業的身影。
再來看韓國,1970年代初政府正式提出了“汽車國產化”戰略後,僅20年時間就成為汽車強國,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初期封閉了本國市場,以確保本土車企獲得初步發展,繼而又采取了強製性的統一規劃舉措。1980年,韓國政府斷然實行“汽車工業統一措施”,將小轎車劃歸現代公司獨家生產,起亞公司則壟斷5噸以下的卡車生產,以政府力量推動了韓國汽車工業的集中進程。1990年代後期,起亞遇到了經營困難,各國車企競相收購,但最後起亞花落現代。
我們不禁要問,憑什麼中國就應該以市場“自由競爭”為借口,讓仍很弱小的自主品牌與外國品牌直接較量?
實際上,並不是市場保護性措施導致了中國自主品牌沒能做強,而是在50:50股比的表麵保護下,國家沒能以堅定的汽車強國戰略和係統持續的具體舉措,真正幫助自主品牌迅速做強,其根源在於沒有在國家戰略的高度上充分認清汽車強國與製造強國的內在關係,沒有確定汽車強國建設的國家戰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