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的基礎性、關聯性和帶動性絕無僅有
汽車產業是以整車產品的研發、製造、銷售為主線,貫穿原材料、機械、電子、能源、金融、服務以及基建等各個領域,涉及人才、管理、技術、品牌等諸多要素,幾乎與現代民用產業的方方麵麵都有關聯的立體式產業網絡,其巨大的拉動效應不僅幾乎覆蓋了整個製造業,而且也延伸到製造業之外的相關產業。
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優勢,汽車廠商不僅要做好自己的規劃、研發、采購、生產、質量、銷售和售後,做好自己的管理、技術、法務和財務,也需要相關產業的支持,相關產業的強弱也決定著汽車產業的水平。
比如國家基礎工業水平低,製造裝備和工藝能力不足,汽車製造水平就會受限;供應鏈完整度低,零部件核心技術掌握在外方手中,自主品牌就沒有話語權;人才缺口大,自然會導致發展滯後和惡性競爭;金融服務跟不上,汽車消費就會受影響,等等。
作為民用工業中最為複雜的產業,汽車的產業鏈條長,涉及麵廣,資金、人才和技術都高度密集。因此,建設汽車強國的過程,也是提升機械、材料、電子、能源等相關產業水平的過程,是促進金融、服務、基建等領域發展的過程,是國家不斷改善創新環境、通盤考慮產業政策、有針對性開展人才培養的過程,最後也是培養技術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優秀人才大軍的過程。
因此,也可以說,建設汽車強國正是建設製造強國的最直接的拉動和最有效的舉措。反之建設製造強國也為建設汽車強國提供最有力的支持。沒有汽車強國成為製造強國這一皇冠上的明珠,製造強國就會顯得乏力,會失去直接動力,會大打折扣。
世界製造強國無一不是汽車強國,反之亦然
製造業的興衰往往與汽車業緊密相連。比如英國,其製造業的衰退與其汽車產業空心化是同步的;又如俄羅斯,民用工業的短板與汽車產業的艱難也是息息相關的。一國的汽車產業對於其製造業的關係,可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美國,2012年僅三家本土整車企業的銷售額就高達3303億美元,約等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156760億美元)的2.1%;德國,汽車工業的總產值2012年達到4654億美元,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33982億美元)之比高達13.7%,汽車產業為德國解決了1/7就業,帶來了1/4的稅收。
日本,僅6家本土整車廠2012年產值就達5355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國內生產總值(59639億美元)的9%左右,目前在家電業地位受到挑戰的情況下,汽車已成為日本製造業唯一的支柱;韓國,後起之秀勢頭迅猛,現代和起亞兩家汽車公司均已進入世界500強,2012年銷售額合計1091億美元,為當年韓國國內生產總值(11292億美元)的9.7%。可見,汽車產業的重要作用及支柱性地位無可替代。這些國家並非都是汽車消費大國,但都成為汽車強國和製造強國。以擁有核心技術、一流品牌的本土企業為基礎,通過出口及在他國建廠,創造了巨大的產業利潤和國家稅收,同時解決了大批本國國民的優質就業。如果以汽車產業1:5的拉動效應來看,其對本國GDP和就業的貢獻就更加驚人。
以帶動效應來看,汽車產業對於製造業整體水平提升的推動力無疑是最大的,試問還有什麼產業自身具有巨大的規模,又與如此眾多的其他產業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尤其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在個別相對孤立的領域取得突破意義有限。
瑞士可以憑借精密製造而聞名於世,但中國如果僅僅是鍾表造得好,肯定構不成製造強國。唯有把汽車這樣關聯度極強的產業做好,並在此過程中,實現短板要素的不斷突破和提升,才能提升整個中華民族在更高端製造業上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向著製造強國的總目標邁進,並持續擁有這一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