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情對汽車產業的特殊的需求
汽車不僅僅是生活水平提升的標誌,更是人類追求更大自由度的象征。正如電報、電話再到網絡,為人類溝通交流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和便利一樣,汽車也給人類的移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便利,這一點對於中國這樣幅員遼闊、地理複雜的大國而言,意義尤為深遠。
如果說飛機實現了重要城市之間“點”的對接,高鐵實現了橫跨東西、縱躍南北的“線”的貫穿,那麼汽車則實現了中國不同地理環境下眾多城市、城鎮和鄉村之間全“麵”的聯通。物理距離的“縮短”既是現代化進程的結果,更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動新一輪的城鎮化進程。而在此進程中,汽車將發揮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13億國人都能順暢流動,將帶來全新的資源配置和優化組合,這本身就是最大的生產力。更重要的是,它所帶來的巨大市場是我們做強汽車業的強有力保證。
2012年,中國汽車的千人保有量隻有88輛,而世界平均值則為159輛。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平均值是把全世界所有貧窮國家都計算在內的。中國地域差異大,具有多元化的剛性需求。而且中國將很快進入汽車更新換代的高峰期。目前近2000萬輛的銷量在10年後就是最基本的剛性需求。我的預測是:中國本土市場到2020年可以達到3000萬輛的規模,而在此基礎上輸出海外的銷量也將有巨大增長,從而使總產量更高。
當然,做強汽車產業不僅僅是針對國內市場的增長潛力,更是基於13億人的泱泱大國如何做強實體經濟、做強製造業進而輸出製造業、占領國際市場的角度來認識的。這也是中國經濟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中之重。
即使中國汽車市場不能再擴大了,我們也要努力做強汽車產業去爭奪份額高達3/4的國際汽車市場,否則我們提升製造業對外出口增量的“突破口”又在哪裏呢?做強汽車產業是搶占國際市場的前提。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市場需求,恰恰為汽車產業在“家邊”上做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後盾。
事實上,所有汽車強國都是先立足於本土市場,再從本土出發,逐步“占領”世界的。韓國隻相當於中國一個省的體量,卻能躋身世界汽車強國之列。相比之下,中國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好本土市場快速發展的曆史機遇期做強汽車產業,並以此輻射國際市場,將成為中華民族的遺憾!
綜上所述,從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符合產業結構演進方向、有利於產業結構優化以及產業的關聯度強、能夠帶動眾多的相關產業發展等諸多方麵來看,汽車產業毫無疑問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的支柱性產業。
目前中國已進入深化改革的全新攻堅期,做強汽車產業無疑是持續增長、以質取勝、提升製造業含金量的重要戰略抉擇。汽車強國戰略既可以說是製造強國戰略最核心的子戰略;也可以說,兩者如同雞和蛋一樣,是互為因果的互動要素。汽車要做強,整個製造業必須做強;而汽車做強了,又會推動製造業走向更強!
更進一步說,汽車強則製造業強,製造業強則國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