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要做強,整個製造業必須做強;而汽車做強了,又會推動製造業走向更強。更進一步說,汽車強則製造業強,製造業強則國家強。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全麵深化改革的航船再度踏上征程。在中國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第二季”(李克強總理語)裏,通過改革紅利的不斷釋放,通過實施產業升級轉型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確保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成為根本性的核心任務,而提升製造業水平則是重中之重。
正如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視察時所說,技術和糧食一樣,靠別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飯碗,自立才能自強。實體經濟是國家的本錢,要發展製造業尤其是先進製造業,加強技術創新,加快信息化、工業化融合。
應當說,中央關於發展先進製造業的戰略抉擇是高瞻遠矚的,恰恰抓住了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要害。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要想完成轉型升級,就必須要建設製造強國,全麵提升製造業水平。
中國已經成為製造大國,但還遠不是製造強國。雖然製造業總體規模已達到世界第一,但總體上技術水平低、生產效率低、能耗高、汙染高,盡管有少數行業達到或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但多數行業都是大而不強或者不大也不強。
製造強國不僅僅在於裝備水平和生產能力的強弱,也不僅僅在於製造出的產品的優劣,而是製造產品的知識產權、技術先進性、品牌附加值、市場價值以及利潤分配的綜合體現。
即使能夠造出性能卓越、質量上乘、成本受控的可靠產品,如果品牌和技術不屬於自己,勞動含金量不高,那也隻是在給人家打工,“幫別人養兒子”!能否決定產品的DNA,才是製造大國和製造強國的本質區別所在!
根據美國經濟谘詢機構IHS Global Insight研究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就已占世界製造業產出的19.8%,高於美國的19.4%,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國。但是同期美國製造業隻有1150萬工人,而中國製造業雇用員工則約有1億人。同時中國單位產品的能耗高出國際平均水平20%~30%,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差更遠。
這個對比是令人震驚的。顯然中國製造業決不能滿足於這樣的低水平,否則將會製約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簡單依靠積累量的發展模式已經無以為繼,畢竟能源、勞動力以及環境承載力都是有限的。未來我們必須依靠提升質的發展模式才有出路,才能做到以最小的人力投入、最小的資源使用、最小的環境傷害,最大限度地創造價值和利潤,實現中國製造的曆史性突破。也隻有這樣,不斷增長的製造業才能帶動中國經濟整體的持續攀升。
作為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製造業的強弱事關全民族的競爭力,做強製造業是中國別無他途的戰略選擇。如果說一些較小的國家有可能主要依靠第三產業實現富足的話,中國則沒有這種可能。中國自成世界之一極,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的基礎,廣大百姓的收入就沒有保障,廣闊的消費市場也就失去了原動力。
反過來講,有了強大的製造業,創造了充分的就業,創造了足夠的財富,第三產業才有了發展的依托。一句話,中國如果不建成製造強國,創造價值並帶動產生更多的價值,讓廣大製造業及相關從業者都得到更高的收入,將很難走出中產階級陷阱,向高收入國家陣營邁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就無法實現。中國成為富國的夢想將遙遙無期。
建設製造強國意味著中國要在世界大分工中從低端向高端跨越,而這正是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和方向。目前中國所謂“世界工廠”的地位,隻是在為先進工業國“賣苦力”,我們能造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卻依然隻是為人家代工,同時能耗和汙染又由我們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