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蘋果手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很少有使用者注意到,iPhone的背麵清清楚楚地寫著“美國加州設計、中國組裝(Designed by Apple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有數據顯示蘋果公司的利潤率高達58.5%,而代工方的利潤則隻有可憐的0.5%。從這裏可以看出,我們製造出了世界一流的手機,但我們製造的產品並不屬於我們,我們隻從中分得了少得可憐的利潤。
中國自己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和核心競爭力的產品還不多,在國際競爭中仍處於低端和劣勢地位。這種局麵必須扭轉,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非常迫切、外在壓力異常巨大,因此,必須加快提升技術水平、建設製造強國!
那麼,建設製造強國的突破口在哪裏呢?建設製造強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選好龍頭產業、實施重點突破。
在經曆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積累,完全有理由把眼光放得更高更遠些,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進行戰略選擇,而無需再過分關注眼前。要把工作重點放在產品鏈條長、拉動性強的產業,即使眼前能力弱,也必須要選擇與國家民族長遠利益息息相關的支柱性產業來進行培育發展。
而汽車產業正是提升製造業水平的最佳突破口之一,是國民經濟當之無愧的支柱性產業。說得更明確一些,要建設製造強國就必須要建設汽車強國!這並非筆者王婆賣瓜,而是基於對汽車產業的充分思考和深刻理解得出的結論。
汽車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無可比擬
以規模和產值看,201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2000萬輛,而美國即使在最巔峰時期也不過1700萬輛。2012年僅汽車產業本身的產值就高達5.29萬億元,這個數字等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0%。如果考慮到汽車上下遊及橫向行業的產值,包括能源、材料、機械、電子,也包括金融和服務業等,即使按照保守的汽車產業拉動效應1∶5計算,其數字也將更為驚人。汽車在國家經濟增長和財富積累方麵的推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這也是很多國家和地區發展經濟時首選汽車的原因之一。
以吸納就業看,汽車不僅自身產業大軍龐大,而且帶動相關產業(包括其他製造業、金融業和服務業等)的間接就業數量更為可觀。目前中國汽車行業直接就業人數正向300萬大關逼近,而帶動相關產業就業人數超過3000萬人,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11%。這還沒有包括因汽車工業而產生的基礎建設、管理部門以及非汽車產業中與汽車使用有關的就業。
以發展潛力看,2012年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僅為88輛,而包含不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平均水平則為159輛,越來越多無車的中國人開始有能力購買汽車,一些大城市的限購、限行恰恰從反麵證明了中國汽車消費的潛力,未來預期居民收入翻番,將為汽車消費帶來更大的商機。
同時,“中國製造-世界銷售”汽車也存在著巨大的商機,中國汽車業走向世界將為國家帶來巨大的就業和稅收機會。在這種曆史機遇下如不堅定地做強本土汽車產業,將對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以社會價值看,在與百姓衣食住行緊密相關的大眾化消費產品中,汽車是價值僅次於房地產的大宗商品,而相比於房地產的一次性投資,汽車又是需要不斷置換更新的商品,平均十年左右就要以舊換新。
從百姓角度來講,擁有汽車事關幸福指數,是其“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角度講,讓國民享受到便捷的交通是一種責任,汽車產業是一項民生事業,更何況國家可以從中獲得大量利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