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承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就汽車產業的國情而言,放開合資股比就能夠解決國有車企難題的論斷,更多具有經濟學原教旨主義色彩,顯得過於樂觀。從更為現實的角度來審視股比放開後的中國國有汽車公司的變局,結局或許是悲觀的。

當股比放開,國有車企失去了提供發展自主品牌的左膀右臂——即合資收益,即使是當下發展還算不錯的國有企業,一旦現金流出現問題,企業經營馬上就會陷入困境,這時,我們的問題是,會有外來資本進入這樣的國有車企並重組公司治理結構嗎?我們的答案是消極的。

從中國人的角度而言,外來資本分為三種——國外資本(包括跨國汽車公司的資本)、國內民間資本,還有就是中國的其他國有資本。

《汽車商業評論》認為,股比放開之後,絕大多數國有車企不會被國外資本看中,最大的可能是撿個便宜為國企收屍。因為以目前國有車企的整體能力而言,收購中國國有車企並無價值,反而意味著陷入泥潭。汽車業絕對是資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產業,投入產出周期長,風險大,而市場競爭又最為激烈,大多數中國國有車企當下的水平遠不能勝任競爭,跨國汽車公司毫無來拯救你一把的可能。

根據這個道理,中國的民間資本也就根本不可能來趟這個渾水。我們注意到,那種如大約十年前民營資本狂熱進入汽車業的熱度已經消失,去問問力帆的尹明善、華泰的張秀根、海馬的景柱,或者眾泰的民營老板,甚至遠在美國的仰融,哪一個人不痛感當今汽車業的艱難?

中國汽車強人李書福讀到這裏會說,“你們總是這樣,父親總是擔心孩子長不大、總是擔心孩子走錯路,孩子他也在成長,一個孩子摔倒了,第二個孩子又起來了,有什麼關係?”“中國那麼多人、那麼多企業,都很聰明,不要擔心,你要放開讓大家自由競爭,這個沒有問題的,肯定沒有問題的。”

但是,《汽車商業評論》認為,傳統汽車業最好的進入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說現在還有人願意進入的話,那一類一定是帶有國有性質的資本,另外一類進入的則一定是類似新能源汽車這種可能會被認為冒出黑馬的領域。你想讓這些民營資本進入很可能血本無歸的這個巨大產業,那基本上屬於癡心妄想。

於是,隻剩下一種情況,就是國有資本的進入。國有資本為什麼要進入?我們認為,這更多的是因為國家意誌而不是市場意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國家意誌?道理非常簡單,汽車產業具有巨大的溢出效應,固然國有汽車公司的很多自主品牌都還處在不盈利狀態,但是它們激活的產業鏈條卻對中國經濟具有重大的貢獻(詳見《汽車商業評論》本期文章《汽車強國論》)。所以,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得不反問,國家還有放開股比的必要嗎?

放開股比的目的是為了真正激活國有車企,但放開的結果如果還是要靠國有資本去拯救,也就是說還是要靠國家意誌讓其他國有資本直接改組現有的國有車企,那麼,《汽車商業評論》對當下放開股比與否的回答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