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許家印同誌拯救了地球(1 / 1)

許家印同誌拯救了地球

娛樂服務

在瑪雅人的預言來臨之前,中超聯賽執委會抓緊時間對2013賽季的外援政策進行了投票,結果讚成和反對的票數是23比1,廣州恒大投下了惟一的讚成票,而江蘇、北京和貴州三家擁有明年亞冠參賽資格的俱樂部決定不給領導添亂,選擇了棄權。

這次中超聯賽執委會會議的小規模投票,反映了中國人民真的不缺少對於民主的理解,連中國足球這樣最不具有先進性的群體都一不小心就先民主了起來。民主不能包治百病,但卻兼顧公平,不同人群誓死捍衛各自利益,然後達成妥協。

這比中超聯賽究竟應該有幾位外援要重要得多。可惜在最不懂妥協的網絡世界,情緒黨的同誌們顯然不會同意我的觀點,正如他們向來無法在任何觀點上達成共識一樣。他們不在乎自身的權利,更不會真的在乎中超究竟應該有幾多外援,他們在乎的隻是在無差別的地域和人身攻擊中幻想自己的強大。

考慮到中國足球的現狀,這個理由很可能真的成立,但問題是足球的職業化也好,外援和外教的引進也好,終極目標是為了提高中國足球的整體水平,而依靠一支雇傭軍即使能為中國球隊捧起亞洲冠軍,所能滿足的可能更多還是中國足球可憐的麵子需求。

我的理由同樣簡單,這兩年中超的外援水平越來越高,名頭越來越響,但同時中國球員的水準卻一代不如一代,看國足比賽,學世界地理,學到最後就徹底改變了中國足球的地理生態,國足從曾經的東亞四強淪落為東南亞四強。

外援的數量究竟定在多少是合理的?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隻取決於你的立場。比如溫格恨不得陣中全是價廉物美的非洲裔小黑人,而貝肯鮑爾則一向追求“6+5”政策,即場上球員必須有6名為本土球員。

很多人以為“五大聯賽不限製外援”。但五大聯賽的外援政策其實是這樣的:西甲、德甲和法甲一樣,都是歐盟球員不限,非歐盟球員最多注冊4名,最多同時上場3名。意甲和英超一樣,對歐盟球員和非歐盟球員都沒有任何限製,但前者規定一支球隊如果要引進一名非歐盟球員,必須要賣出一名非歐盟的球員;後者規定外籍球員要有勞工證才能參加比賽,勞工證的獲得標準是參加了國家隊近兩年75%以上的比賽場次,同時上場非歐盟球員最多3人。

所以,五大聯賽對於非歐盟地區的球員從來不是隨便進入,即便是不受限製的歐盟球員政策,政治意義也要多過足球意義。

而且,歐洲五大聯賽外援數量激增的原因是1995年出現的轟動世界足壇的“博斯曼法案”。這個法案保護了球員的利益,但對於足球的發展,我並不簡單地認為是正麵和積極的,歐洲足球從此進入豪門時代,但傳統的足球多元生態卻遭受毀滅性打擊,越來越多曾經熟悉的名字淪為足球商業時代暗影中的孤獨墳塋,贏家通吃這樣的叢林法則漸成真理,越來越多球員少小離鄉不但讓越來越多的豪門消逝青訓的熱情,忠誠與守望這樣曾經屬於足球場的美好情感也越來越成稀缺的渴望。

實際上,外援的多少與足球水平的高低很難成正比。以意大利為例子,1996年至今,意大利各級聯賽外籍球員從66人增加到2009-10賽季的1032人,但意甲這等曾被稱為小世界杯的聯賽,卻越來越淪為歐洲聯賽的配菜。以亞冠賽場為例,各國普遍實行的都是五外援政策,但日韓沙特的球隊一樣強者恒強。

過去一年,中國足球在亞洲同行麵前以燒包聞名,燒錢能夠帶來快感,但足球畢竟不是簡單的貨幣戰爭。孔卡、阿內爾卡加德羅巴,外援的名號越來越大,薪水越來越令友邦驚詫,但很快,從孔卡到阿內爾卡到德羅巴,卻一片去意濃濃。這讓中國足球的暴發之旅不像是千金買馬骨,倒像是一家叫做中鋼協的機構在必和必拓、淡水河穀這等礦業巨頭的交易過程中,毫無懸念地將自己買成了一個二。

隻要這樣的足球環境與文化不變,外援的數量與中國足球的水平提升就永遠不會是正相關的邏輯。

即便恒大,如今在轉會市場上明顯也沒有了曾經的大手筆。雖然據此判斷許教授想及時收手為時過早,但恒大的金元足球遭遇到瓶頸卻越來越清晰。

除了阿內爾卡、德羅巴這些三張漢,願意為錢來中國的當打球員,到孔卡、巴裏奧斯這等級別的也就到頂了,更大牌的顯然不是簡單可以靠工資就能誘惑。年輕且真正有前途的球員,稍有頭腦便不會來趟這灘自我貶值的混水。至於國內球員,不說也罷,本就是白菜賣出了豬肉價。

但是,吾國從來不缺少強烈的救世主情節,也許紅太陽,也許許家印,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個符號讓他們歡樂地歌唱從此被引領走向新時代。

如果真的拯救不了中國足球,拯救地球也許是個新方向。我其實很好奇在2012年12月22日早晨,當太陽照常從東方升起,是否有人會在愛瑪士的光輝沐浴下向著廣州的方向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