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居住區內中小學校規劃設計(二)(2 / 3)

學校出人口設於東南向道路一側,人口前後各形成一小廣場作為緩衝人流之用,學生經過前庭進入中庭,中庭四周圍成5個建築單元體,構成一組建築群,各以廊或體部聯結,外部空間緊密的聯成一片,創造了良好的休息和交往環境。

學校出人口可直達教學區,也可直達體育運動區,在分區上和人流疏散上均較合理。

各單元的組合關係:以教學單元為中心,一側設辦公及多功能教室單元,一側設第二課堂區單元,使兩翼緊靠中心,在功能上便於使用與管理,在空間組合上形成完整的小建築組群。

為探討組合的多樣性,伴隨用地形狀的適應性,方案設計者做了多種組合的可能性,教學單元的設計,按一個年級為一個單元,即每層為三間教室、一套衛生間、教師休息室及活動敞廳組成一個單元,每個建築單元體為三層,共九間教室。三間教室及活動敞廳又可根據需要及發展的可能性,組成不同功能空間。

(三)桂林清風實驗學校

學校規模為小學20班,初中16班,學校總用地麵積為31902平方米,建築麵積為16948平方米。

學校的總平麵基本分為三個大區,東區為教學區,中區為體育運動區,西區為生活區。分區清楚、明確,各棟建築朝向好,各體育活動場地方向符合使用要求。

經人口進入學校前庭廣場,麵對綜合辦公樓,左側則為以廊聯結的四棟教,學樓(各樓均為單元式組合形式),各棟之間的空地安排遊戲、活動庭院;體育活動區與教學區相鄰,其內設置田徑場、籃排球場地和體育活動室;校園西側則安排教工住宅及預留擬建住宅地。

從人流組織上分析,各棟教學樓的學生通過聯廊到達前庭廣場,疏散到校外;各棟教學樓的學生也可通過室外小庭院到達運動場地進行活動;課外活動時間,學生較方便地從運動場通過前庭廣場直接到達校外,即人流組織順暢、

(六)上海新虹橋小學

新虹橋小學是虹橋住宅區的配套工程。在用地麵積較少的情況下,校舍采用集中為一棟的組合方式,設於用地北側,體育場地則設於用地較窄的南端。

校舍中部為庭院,四周以教學及辦公等用房圍合,構成分區清晰,聯係方便,組合緊湊的校舍建築。

(七)寧波市慈城慈湖中學

慈湖中學位於慈湖北岸向陽坡的山麓南側。學樣總體布局受地段、地勢和地形的製約,形成分散式布局形式,校園中部為環繞中心廣場布置的教學樓和綜合樓組成的教學區,西部及西北較平坦的地段為體育活動區,東部及東北方位較平緩的區域安排生活區,形成了分區清楚的校園。設計人對室外空間的美化、綠化設計,使整個校園充滿生機和活潑氣氛,為師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

(八)廣東東莞厚街中學,東莞厚街中學的總平麵設計,基本分三個區:教學區、體育活動區和生活區。教學樓組成一個組群,相互以廊連接,基本形成對稱布局,中部為教學樓,左右分別為實驗樓及辦公部分,其圍成一寬敞的前庭廣場,直接麵對主要出人口。校舍後部一側為體育活動區(400m標準環形跑道運動場),另側為生活區,並在生活區與教學區之間設球類活動場地,這樣的布局為學生創造了極為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學校教學樓基本是屬於分散式布局的形式。

(九)廣州華南師大附屬中學

華師附中是一所設備齊全、質量上乘的老校,近年進行了大幅度改、擴建,並新建了若幹棟教育設施。

學校總平麵組合基本為分散式布局形式,總的功能分區:中西部南側為教學區,北側為體活動區,東部為生活區。教學區與生活區有寬闊的綠化及道路相隔,校園規整有序,形成良好的校園環境。

學校出人口位於校園南端中部,在麵對校門的前後兩棟教學樓與實驗樓之間,又增建了東西兩棟教學樓,圍成一個大的中庭。因新建教學樓底層為開敞的支柱層,形成了視野開闊、層次豐富的校園空間。

雖係老校,多年形成的格局,難以得到合理的分區,經校方及設計單位合作,使得校園的布局及外部空間的設計較為完美。

教學樓圍成的中心庭院,經精心組織,構成學校的重要景觀,極大地豐富了校園空間,為師生創造良好休息、交往環境。體育設施有:鋪塑膠麵層的400m標準環形跑道及綠茵足球場,大型體育館及各種體育活動室,露天遊泳池等。為學生創造了極為良好的增強體質、全麵發展的活動環境。

第二節中小學校設計實例

江蘇錫山市東洚鎮實驗小學

設計單位:南京市教育建築設計所學校規模:44班

主要設計人:王玨、徐迎春總用地麵積:52800平方米

竣工時間:1996年5月總建築麵積:21500平方米

學校教學區規劃按組團式(單元式)組合方式,分教學綜合一樓、教學綜合二樓、藝術樓、綜合辦公樓等組合單元,以廊連接,形成諸多室外庭院,各庭院種植草坪、雕塑、樹叢、花木、豐富了室外空間。各教學單元的層數、平麵組合形式相近,但各具特色,故整體效果既統一又有變化,形成整的、並富有活潑氣氛的花園式校園。

學校設施齊全,運動設施有400m環形跑道運動場、風雨操場、遊泳池;在綜合樓頂層設天文館;學校設藝術樓,主要安排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等。其他各種專用教室分別設於教學綜合一樓及教學綜合二樓之內。

各教學單元體,一般為三層外廊式建築。由於房間組成數量少,教室間的幹擾甚小,故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建築物外觀上,以體形、色彩、圖案的多種組合,形成絢麗多彩、輕快活潑的建築組群。

學校總平麵布置緊密結合地形,合理地進行功能分區,有效地組織和利用室外庭院空間、校門內的前庭廣場及校門外的緩衝空間,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及提高素質教育的環境。

在平麵組合中,利用門廳、交往空間、走廊等將各種用房組織在一起;設置的交往空間為學生提供一個交往、展覽、全天候的遊戲場所。同時交往空間的內天井空間可上下滲透,也增加了空間的趣味性。

造型設計考慮到兒童的心理特點,以重複的三角形為主題多次運用,使造型活潑、大方,同時,考慮到洛陽盛產陶畫,在主立麵上設置了體現學校特點的陶畫,以烘托學校的學習氣氛。

總平麵布置學校為南北長、東西短不規則地段,校舍前部為教學區,並規劃出前庭廣場,後部為運動場地區,東北側為生活區,有獨立出人口。這樣的布局,突出了學校功能關係,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綜合樓前部為底層架空層,既起到通透、增加層次效果外,又為學生交往、活動創造了條件。在前樓的屋麵上設,200平方米的遊泳池,既解決了屋麵隔熱,又合理地利用空間,節省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