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學區(校園)與宿舍區分設兩地段,距離甚近。校園總平分二個部分,西北部為教學區,西南部為生活區、東部為體育運動區。師生來校路線基本為西側,故校門設於西側中部。教學區與生活區之間為校園中心廣場,在校門的中軸線上安排八邊形階梯教室。後部為標準環形跑道田徑場。在中心廣場設一大噴水池,配合地麵鋪地及周邊綠化,形成生機勃勃的中心庭園。
教學樓的組合形式基本為廊式組合。整棟校舍的組合形成三個庭院,各主要用房均為南北向,構成分區明確、獨立性強、聯係方便、內庭優美的校舍區。
教學樓采用高低錯落的體部組合,並配以通透的聯廊及庭院內的建築小品,使建築富有變化。在立麵處理上及色彩安排上顯示出簡潔、明快、和諧、新穎的效果,體現學生朝氣蓬勃、努力向上的精神風貌。
教學用房分若幹棟建築,各棟以廊相連接。教學樓的前麵體部底層為支柱層,為學生課間活動提供良好場所,也擴大了前庭的空間,增加層次感,創造良好視覺效果。教學樓的外廊麵向中庭,外廊有規律地設置半圓形休息空間,極大豐富了庭院的空間效果,也為學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休息和交往環境。
學校總平麵布局緊湊,功能分區清楚。校園西側安排400m環形跑道田徑場,東部建築用地區域內:南端設體育館、遊泳館、食堂及會堂,北部為教室單元及實驗圖書樓,建築組群的中部設開闊的中心廣場,內有噴水池、紀念雕塑,使校園形成向心較強的有機整體。
教室樓采用單元式組合體,共四棟,分布在中心廣場東北部。實驗圖書樓則位於廣場西部。為節省用地及有效利用空間,幾個較大的空間集中設於廣場南端。半地下室作自行車停放場地,上設餐廳,二層為體育館;另一組的底層為遊泳館、二層設會堂,兩組用房鄰接布置。
由於建築物的緊湊組合及布置,才有可能以學校用地1/2強的麵積設置400m環形跑道標準田徑場,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體育活動場所。
日本東京都板橋區金澤小學校設計單位:日本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關關澤研究室、建築綜合計劃研究所、協建築研究所設計人:關澤勝學校規模:18班小學金澤小學校是引進西歐開放式教學在日本興建最早的學校之一,采用加寬走廊擴大走廊空間方式,構成學生學習活動場所。這一開拓設計構成目前開放式學校設計的基本模式。
學校校舍集中於校園北側,由學校出人口經林蔭路直達校舍出人口,校舍西側為體育館。校舍前後兩排教室中部,設遊戲庭院(有良好鋪麵地麵)及多功能教室(平房)。
教學樓的組合是按一個年級三間教室為一基本單元,每一單元除三間教室外有一加寬為4.35m的內廊、一套衛生間、樓梯及兩個教室單元連成一個條形體部,中部設門相通。每三間教室的加寬內廊形成一學習、作業空間,供一個年級學生使用。其中設置適於不同學習方式需要的家具、教材、教具、教學器材等,為學生學習提供寬敞、舒適、靈活安排的多種學習活動空間,為開放教學創造良好的環境。
教學樓中部設置的庭院,為學生提供休息、遊戲、相互交往的空間、增添了生活情趣。
關平小學是由具有120年曆史的愛小學及集英小學合並在集英小學校址新建的小學。
在狹小的用地麵積內,設計結合地形的教學樓及運動場地。體育館及遊泳池在教學樓中設置。為使校舍不形成高密度的效果,臨運動場一側的體部設計為三層;在校舍中部設有四層的窄條的采光井,上部的光線可通過設於底層地麵的玻璃磚直至地下室。
建築物的平麵組合基本為一塊狀體,由兩片夾一通高天井組成。其中一片基本為大空間房間,如多功能廳、體育館及開放式教學空間。另一片為小房間組成的房間。校舍形成緊湊、高效,設施齊全,布局合理的建築。
日本東京都港區禦成門小學
在僅為7552平方米的學校用地上,由於充分利用空間及采用最為緊湊的校舍布局,並將校舍布置在用地的西北角,創造了近7/8麵積的體育活動場地,並使學生活動場地麵向無陽光遮擋的公園綠地。
教學樓呈“一”字形,南北向為普通教室及專用教室等。中部為與教室等寬的開放學習空間。每年級為兩個班。兩個班構成一個學習組。第一學習組有7500mmx7500mm的兩個教室及與此麵積相同的開放學習空間。教學樓的房間設置:地下層為體育館(占兩層)、機房、貯藏用房等;底層設門廳及具有獨立區域的特殊教育班、學生餐廳、廚房及低年級教室等;六層為25mx11m的露天遊泳池;五層為遊泳池的各種輔助用房及專用教室。
教學樓為7500mmx7500mm柱網的框架結構。由於合理地利用空間,解決了用地麵積少與學校設施多的諸多矛盾。如將體育館設於地下,層高占兩層,在其上麵做室外第二運動場,這一構思既解決了體育館的采光通風,又設置了較寬大的餐廚用房,此外,將遊泳池設於教學樓的屋麵等,合理地利用了空間(參見縱剖麵圖)。
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外神田三丁目複合設施(本設施由千代田區政府教委提出的待建設計方案)
學校地址:千代田區外神田三丁百78號,基底麵積:2120.38平方米
用地麵積:3407.35平方米,建築麵積:15007.22平方米
結構與層數:框架結構,地上六層、地下二層;最高高度:設施內容:昌平小學校(12班)、昌平幼兒園(3個班),兒童館,街角圖書室共四個單位組成。
本設施設計的指導思想
1.設施的複合化有利公共用地的有效利用;
2.提高教育環境,適應新的教育發展;
3.適應於終身教育;
4.作為社區——公共活動的核心;
5.適應兒童的健康成長。
本設施的安排:
小學校:地下二層設25m長4條泳道的溫水遊泳館,地下一層設餐廳等輔助用房,二、三、四層安排各種教學用房,六層為屋頂校園,設可開閉的活動屋麵;
幼兒園:安排在底層;
圖書室:安排在底層;
兒童館:安排在5層。
設施的特點
1.在用地麵積極小的情況下,安排四個有相近內容的機構,構成複合建築,在設計中解決了各自的特殊要求,如小學校在地下二層設置遊泳池、屋頂設運動場,充分利用空間;
2.四個內容的機構,為保持其各自的獨立性,底層設置去各機構的出人口;圖書室及幼兒園均安排在底層的獨立區;去兒童館有專用的樓梯及電梯直達五層;小學校主出人口設於二層,可由過衡天橋或從底層通過外樓梯到達學校出人口。在設計上解決了合理地組織人流及分散設置出人口,使流線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