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校內交通流線與出入口設計
(一)校內的交通流線
學校學生的活動規律是:上下學時間基本統一;上下課時間完全一致;全校性集會活動在時間及場所既又集中;學校多數活動以班為單位居多。體現在人流上:人流活動頻繁,每日數次大股人流集散,且時間集中;靜與動有間歇性等。因此在學校總平麵設計時,必須重視學校的人流組織與交通路線。原則是學校交通路線應直接、安全、通暢、方便。
1.人流
主要為學生活動人流,其次是教師及外來者。
上學的大量人流雖集中但延續時間稍長,高峰期時間較短。放學,尤其是中午,延續時間短,基本上均處於高峰期,特別是在全校性集會後放學的環節,基本上是從集會場所擁向校門,時間短,流量大。上學的人流,進校後通過門廳(或其它人口)各自去本班教室;課間的活動是由普通教室去專用教室或公共教室等,基本上是小範圍的流動。
教師入校後應能方便而直接地到達辦公室,人數雖少亦應直接,不與學生人流交叉、相混。
外來訪問或聯係工作者,人數更少,但其人校後的流線,應能方便而直接到達辦公區域,不應通過教室區。
2.車流
學校需設置可供運輸的車行路,主要用作食堂、總務的供應及勤工儉學的校辦工廠運輸材料、成品等使用。為了不影響教學區的安寧和衛生環境,應設獨立的次要出入口。在校園內應對車的活動限製在某範圍內。一般在學生活動範圍內,應禁止各種車輛入內,避免人、車交叉,以保障安全。當學校規模較小,隻能設置一個出人口時,更應注意校園內的行車路線的組織,既應滿足學校供應的要求,也應保障安全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不論何種規模的學校,應在校園內圍繞校舍安排環狀的消防車道。
自行車的活動範圍:學生乘用自行車較為普遍,尤其高中,其數量甚至達到全校人數的2/3以上,如此巨大數量的自行車須解決停放場所。作為中學或小學,自行車停放場所應設於校門兩側或臨近校門建築的半地下室。總之,應將自行車的活動範圍限製在離校門較近的地帶,以保障步行者的通暢與安全。
小轎車停放場地:在學校人口廣場一側或附近,應設置一定數量的停車場地,近期可暫作綠化之用。當經濟條件有所改善,訪問者或工作人員上下班乘車來時,應有一定停放場所。其車的活動範圍,仍應限製在校園前庭廣場或其附近,不宜擴大其活動範圍。
(二)學校內部道路
學校內部的主要道路,必須與城市道路相接;學校內部道路既要與次要出人口相接,又要緊密聯通到各棟建築的出人口、學校各種活動場地及植物園地等。
學校內部的各種道路寬度。
(三)學校出入口的設計
學校出人口是校內外聯係的主要通道,學校出人口的選定對學校總平麵布置有極大的製約性,對上下學的方便、安全也有較大影響,故在總平麵設計考慮學校出人口時應注意:
1.學校出人口應麵向其所服務的住宅區或大量來校的部位。
2.學校出人口應設於靠近交通方便,上下學安全,車流量較小的街道內。如必須將主要出入口設於幹道,應避開與大量車流出入的單位為鄰。
3.確定學校出人口亦應考慮學校內部的總平麵布局,其位置應有利於安排教學用房、體育活動場地。即有利於學校的功能分區及道路組織。
4.學生入校後應能直接到達教學樓,不應有橫跨體育活動場地及綠化區的可能性;學生進入校門後也應能直接、順暢,不經過教學區到達體育活動場地。
5.學校出入口是大量學生出人和集散場地,且時間集中,因此要有足夠寬度的校門(供學生上下學使用),也應設較窄的通道供學生上課期間有少數人通行之用。
6.學校主要出人口應充分考慮上下學時大量人流的通過,和出人校門前後的暫緩停留以及安全等因素,校門內外應設置視野開闊的、較為寬敞的緩衝空間。
八、學校總平麵的功能分區和基本布置方式
(一)功能分區
學校總平麵的基本組成部分:由各種教學用房(或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等)組成的教學區;由各種體育場、球類場地、體育館、遊泳池等組成的體育活動區;由學生宿舍、食堂、廚房等組成的生活區、綠化區;勤工儉學用的實習車間、室外堆放或操作場地等組成的勤工儉學區等。
各區的布局,應按學校教學活動規律及便於管理為原則,對各區的功能特點、物理環境的要求,各組成部分相互關係等進行合理安排。還應注意處理:要求安靜和產生噪聲的關係、方便使用與利於管理的關係,相互聯係和分隔的關係,正常使用與緊急疏散的關係等。
結合學校的實際功能關係,歸納出學校的功能分區簡圖。
(二)學校總平麵布置的基本方式
根據學校的功能特點,我國中小學校總平麵設計的製約因素有:學校用地的地形地貌、出人口位置、運動場規模、周邊關係等。圖18-13為不同地形等製約因素與學校各功能區的關係。
學校出人口一般習慣上正對教學樓或其它建築,這樣對進出體育運動場地不利,尤其學生在運動場集會時的疏散,或體育運動區對社會開放,均帶來使用與管理的不便。因此,出人口以選擇在兩者之間較為適宜。
九、學校總平麵實例及分析
(一)西寧西郊中學
該校為一南北方向長,東西方向窄的矩形地段。且東北角為低窪地(約低2m)。在總平麵布置時,將運動場及教學樓設於中部;首先將運動場設於西北部,使中軸線傾斜一定角度(基本仍為南北向),教學樓也隨之調正一定角度,使校門與教學樓間並不感到擁擠,同時也解決了由種植園地、運動場地可較順暢地到達校門和進行疏散。由於以上布置和場地的有效利用,在校園內做出了400m跑道的標準運動場。教學樓的組合采用較為緊湊的形式;在校門左側設食堂及自行車棚,使車輛不進入教學區內,保證了校內的安寧與安全。教工住宅設於學校南端較窄的地段內,將道路設於左側,外通城市道路,內接學校主要出人口,將此地段作為學校教工住宅區,使住宅與學校教學區分隔,住宅區設獨立出人口。
總之,本校的總平麵圖分區合理,布置緊湊,各區部位得當,從而創造了較好的學校環境。設計之初便留有餘地,為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1984年全國城市中小學建築方案設計競賽一等獎方案
該方案在總體布置上,為學校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活動環境,使之具有交往性、趣味性和多變性。在空間組合上,采用單元式空間組合,使各體部高低起伏、曲折多變。在單體設計上,每三個年級構成一個獨立的教室單元(每個普通教室單元為三層,每個年級各占一層)。此外,尚設置第二課堂單元、辦公單元、多功能教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