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住宅區圖書館及文化建築設施設計(二)(1 / 2)

四、(法國)格勒諾布爾文化文家

該文化之家位於格勒諾布爾新舊城之間,有大劇場、小劇場、會議廳、展覽廳、快餐廳、俱樂部、圖書室、錄音資料室以及相應的服務管理設施。利用地形的高差,建築物的人口分布在不同的標高和方向上。

單層的大劇場設1300座位,有一個龐大的舞台及演出服務用房,可以供音樂會、話劇及電影演出使用。

小劇場是阿爾卑斯喜劇院的專屬劇場,也可作小型音樂會、電影及會議使用,1968年建成時所擁有的複雜的高級設備堪稱歐洲之冠。其平麵呈卵形,尖頂部分的外層為後舞台,內層為固定舞台;500多觀眾席位裝在直徑22m的圓盤上,圍繞觀眾席的是寬度為3.6m的環形台,圓盤和環形台都可以轉動。演出時觀眾就處於舞台包圍之中。音響和燈光控製室則位於觀眾廳的頂部。

會議廳可容325座位。如將廳內舞台擴大,亦可作為小劇場使用。

演員更衣室設置集中,可供上述三處演出使用。

五、(法國)勒阿佛爾文化宮

該文化宮位於市中心岡貝達廣場,建在戰時被毀的舊劇院遺址上。這是一組以文化宮為主體與其他文化設施和商唐組成的建築群。主體建築由平麵皆為圓形的劇院大廳和多功能活動大廳組成,其公共人口設在保護的下沉式廣場上。下沉式廣場低於城市道路約3.7m。經步行道進入小廣場,廣場四周設有各種小商店和文化服務設施。廣場下設有500車位的車庫。由廣場進入其寬敞的迎賓大廳,可直接進入350座的電影院,並可通過大廳兩端的大樓梯進入上部1135座的劇院大廳。經過迎賓廳和展覽廳還可進入多功能大廳。多功能大廳內設有300~600座的觀眾廳、80座的小音樂廳、排練廳、錄像廳、音像資料室、錄音室、模型室和會議室等。劇院大廳和多功能觀眾廳的坐席和舞台

設計:波爾托蓋吉和居裏奧蒂事務所

日月如梭,盡管建築技術不斷革新,人們的生活節奏急劇加快,它從設計到建成卻拖拉了十多年。人們可能對此感慨,但設計者對這個作品仍然充滿自信:一個有特殊色彩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師自己這樣寫道:“在我的心目中,這個文化中心是一座現代宗教的殿堂;一座因地震而坍塌的殿堂;宛如一隻綻裂了的成熟的果子。”

從平麵構圖到體型塑造,這個中心可看作是古羅馬“圓形劇場”的殘骸的一角,“斷垣殘壁”,犬牙交錯。圓形劇場的體量已經部分喪失,使內部空間以一種不可爭議的狀態融人了外部空間。

設計者說:“上帝與(傳說中的)巨人之間的爭鬥經常發生。對我來說,我的建築物的內涵是令人啼笑皆非卻又使人感到親切地模仿了古典的世界。為了設計這個廢墟似的建築物,我屈從了兩個不同的力量。一個是,對於這種廢墟,我懷有強烈的激情,我的家庭在羅馬,有幾代人與它們打交道。第二是,對一種文化的自覺並萌生了在廢墟中重建的迫切願望。就是說,現代人必須習慣於小溪流水的吟唱,又不應該錯過天籟樂音。我的基本想法是,一個建築物歸根結蒂必須有自己的完美風格,並與環境和日常使用過程相和諧;我有一種頗有說服力的論點一個曾經以英雄的姿態出現的建築物,到如今仍然不會過時。”

文化中心的內容包括:設於地下層的圖書館,設於首層的大講堂和幼兒、兒童及成人的讀書、活動室,設於第2層的展覽廳等,在房頂上有露天劇場和休息場地。

設計:香港建築署建築設計處

香港文化中心位於士巴利道南端,原九龍鐵路火車總站舊址,臨維多利亞海灣而建,是九龍半島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建築造型別致,因地處海濱,設計者特意將底層盡可能架空,透過支柱層,海灣景色可盡收眼底。演藝大樓的形體為兩個向上翹起的曲麵實體,猶如海鵑展翅,其最高點為60m,是受客機航線要求的限製。建築物四周布置了多個下沉式廣場,園林綠化與建築小品均作了精心安排。廣場上還保留著原火車站的鍾樓,古典風格的鍾樓與中心大樓形成有趣對比。

文化中心於1989年11月正式使用,內設有可用於演出和國際會議的2085座音樂廳,可容納1800名觀眾的大劇院和300~500座的多功能劇場,另附設有排演練習室、新聞通訊設施用房、貴賓廳、酒吧、藝術禮品店和多個中西餐廳等。該建築與其旁鄰的太空科技館、新藝術館等城市文化設施共同形成了香港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中心。

八、香港藝術中心

設計:何肢建築設計事務所

基地麵臨維多利亞海灣,有開闊的前景。原先的計劃也隨之擴大了許多,並決定采用高層建築形式。

大廈正麵(西北麵)朝向海麵。背麵(東麵及南區)與別的建築緊鄰,隻用來布置樓梯、電梯、廁所、庫房和機械設備用房。另有兩個管道結構體,其中安裝了電纜和各種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