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住宅區圖書館及文化建築設施設計(一)(3 / 3)

二、簡捷的活動流線

麵向群眾開放使用的各種活動用房不僅活動方式不同,而且參與活動人員的流動方式也極不相同。從各項活動人員流動的特點來看,呈現著集中與分散,有序流動與無序流動,以及交叉進行的各種不同流動狀態。如觀演大廳的人流既是大量集中的,又是定時定向有序流動的;然而歌舞廳雖同樣是人員集中的場所,但其人員流動卻具有隨機無序的特點。分散流動的狀況也各有差別,如展覽用房的參觀人流具有分散而有序的特點;健身和遊藝活動用房的人流則呈現既分散又無序的特點等等。根據活動人員流動的特點,在功能流線的組織中應給予恰當的安排:應使集中而有序的人流能以最短捷的流線集散;使集中而無序的人流能被控製在具有類似活動環境的區域內,盡可能減少對安靜活動區域的幹擾;對人流分散的活動用房,則應創造更便於使用時自由選擇活動項目的流線,以均衡各項活動的人流,減少人流往返迂回帶來的幹擾,提高設備的利用率。

為使集中而有序的人流以最短捷的_集散,減少對內部其他活動環境的幹擾,在功能組織時,宜將觀演大廳、室內溜冰場或其他人流定時定向集散的活動用房,置於緊鄰門廳或入口大廳的部位。在規模較大的建築設施中,還宜給這些人流集中的場所單獨設置門廳和出入口。

為能將集中而無序的人流控製在具有類似活動環境的區域內,可將同類活動用房相對集中成一個較為獨立的區域,與其他活動環境采取一定的隔離措施。當這類用房規模較大、項目較多時,還宜為該區域設置可供單獨使用的輔助出人口。此外,為減少人員無序流動產生的交通幹擾,還可將類似活動項目歸並成一個或幾個通用活動空間,供各種活動項目自由分隔使用。

其他人流分散的活動用房,為便於人們隨意自由選擇使用,應組織最為靈活而直接的流線,其流線組織常可采用中心輻射形的組織方式,如采取由中心交通大廳直接通達各活動用房的方式。中心交通大廳常可與公用休息、社交和服務空間相結合,形成多功能的中央共享大廳空間,發揮其組織建築整體功能的核心作用。

綜合性休閑娛樂建築的經營管理體製,正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而發生著重大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前這類建築皆是國家、地方和大型企業所屬的非盈利的福利設施,是由政府統管統包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單位。如今,市場經濟機製的引人,使設施的公益性或商業性服務的區別變得模糊起來,設施在服務功能和管理目標上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才能適應這種社會結構性的變革,實現依靠市場機製發展群眾文化事業的良性運營目標。據此,建築功能組織應具有開放性的結構關係,為建築功能和管理的適時調整創造足夠的靈活性。

(一)適應服務功能的擴展,

為增進設施經營的綜合效益,必須善於利用人們休閑娛樂活動中消費需求多樣性的特點,增設必要的消費性服務項目,開展多種經營,充分吸收前來參與活動群體的綜合消費能力。近年來,國內外興建的各類休閑娛樂建築中,在其功能組成中普遍綜合了新的服務功能,如增設提供購物、餐飲、美容、喜慶活動以及旅遊住宿等服務的用房。這些服務用房皆兼有對內、對外的雙重服務功能,在功能組織結構上也呈現著開放性的特點,發揮了強勁的綜合服務效益。在大型的綜合性休閑娛樂建築中,這些輔助服務用房,必要時還可從主體建築中分離出去,獨立設置和單獨經營管理,形成相互依存和互動發展的綜合性建築群體。

(二)適應經營方式的改變

為提高活動場地的利用率,充分發揮投資效益,建築功能組織宜便於分劃為可以獨立經營管理的若幹區域,各區域可以根據活動項目的使用特點,靈活製定服務目標和服務時間。獨立經營的區域也常設有單獨出人口,這是近年新建或改建設施的重要趨向,有利於適應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營方式。

(三)適應活動項目的調整

設施經營方式的改變,往往需要對服務項目作必要的增減或重組。為適應這種調整,設施采用開放性的功能組織結構有利於提供所需的調整空間。如將主要活動項目置於功能流線的盡端,設施擴建改造時便於功能流線作相應的延伸,形成具有更新和生長活力的組織結構形態。或者,也可將主要活動用房與輔助用房間隔交叉配置,使主要活動項目需作更換或擴展時,相鄰輔助用房能發揮空間調劑使用的作用,使主要活動功能取得一定的發展空間。此外,為適應活動項目的及時調整,采用可以靈活分隔使用的集中式敞廳,也有利於形成可以相互更替使用和持續發展的開放性功能組織結構。

第三節文化場所設計實例

一、常州紅梅新村文化站

設計:常州市建築設計院

文化站坐落在居住小區中部公共綠地內,總建築麵積1820平方米。造型新穎別致,富有江南園林建築特色,是新村的主要園林景點和居民休閑娛樂活動中心。平麵布局活潑自由,總體分成4個不同活動單元,由連廊曲橋連結組成整體。站內設有多功能大廳、舞廳、書場、棋牌、閱覽等活動用房,可供各種年齡

層次的人員來站活動。茶室橫跨水麵,與主體建築隔水相望、互成對景。立麵造型采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簷部處理。水麵圓形汀步石似浮蓮依水,與噴泉相伴,顯出勃勃生機。

二、南京南湖文化館

設計: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該館位於南京城西南角南湖居住小區中心綠地內,其基地北臨南湖開闊的湖麵,與青少年宮遙相呼應,風景優美,環境宜人。基地位置還與居住區內中、小學校舍和體育場地相鄰,共同形成區內相對集中的文教活動區。

該館總建築麵積約2400平方米,主樓高3層,內設有各種學習輔導用房、專業工作室和行政管理用房。主要娛樂、交誼及展覽等活動大廳形成底層裙房院落,其室內外空間豐富,功能分區合理,使用靈活。總體造型具有活潑自由的個性,與所處園林環境相協調。

三、南京文化藝術中心

設計: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南京文化藝術中心位於該市商業中心區東北角,地處長江路文化街與洪武路商業街交角處,總用地約8850平方米,總建築麵積約24560平方米。它是2000年9月在寧舉辦的第六屆中國藝術節的主要展演活動場所。

由於地處市中心繁華地段,用地範圍受到較大限製。為創造足夠的城市開放空間,以滿足來訪人流集散交通和節假日市民休閑活動的需要,設計將二層樓麵全部敞開作市民休閑廣場,彌補了地麵層廣場麵積的不足。來訪者可經由室外大樓梯或自動扶梯直達2層廣場:這種半開敞的室內廣場空間非常適合南京夏季炎熱多雨的氣候。廣場西側還設有咖啡廳及輔助用房,人們可在此停歇、品茶和自娛自樂。廣場東南角圓柱形的形體內設置了縱貫全樓層的垂直公共交通樞紐,配有觀景電梯兩台,自動扶梯兩部和防火樓梯間,來訪者可方便地從底層廣場直達每層和層頂露天花園。該中心底層設有5個多功能廳室和相應配套用房,可供健身、健美、舞蹈、茶藝、美容等多種業餘培訓活動使用。3~6層為2000座大劇場和相應配套設施,觀眾安全疏散通過四組防火樓電梯解決。劇場觀眾廳28mx32m,主舞台深20m,主側台總寬50m,台口尺寸15mx8m。舞台南側設有舞台專用貨梯,與底層室外安全通道相接。

該中心建築造型新穎獨特,主體造型由圓柱形、橢圓錐形與長方形體塊組合而成,體型簡潔、線型流暢的建築外觀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其公共交通空間形態自由靈活,觀眾可透過大麵積玻璃幕牆觀賞繁華的街市景色,充分享受現代化都市生活的樂趣。玻璃幕牆采用技術先進的點支撐結合構造,形成整體連續懸掛的玻璃曲麵,充分展現了當代建築技術的進步。為創造寬敞靈活的室內空間,建築樓層結構采用了大跨度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板梁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