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環環相扣的因果關係(1 / 1)

“莊周反入,三日不庭。”莊子回到家後,三天都沒有出門。在道家經典《列子》裏,有個相似的故事。楊朱正在屋裏帶著學生念聖賢書,念《道德經》之類的,鄰居突然跑來說:“楊先生,幫個忙,我的羊丟了。”楊朱說:“羊丟了,找回來就是了嘛。”鄰居說:“不行啊,路上有岔道,岔道上又有岔道,家裏的人全部派出去都還不夠,還要追加人手去追啊。因為岔路太多了,不曉得羊會跑到哪條路上去。”楊朱追羊回來後也是三天不出門,七天不說話,老僧“入定”一樣。莊子這裏也是三天都不出門啊。

“藺且從而問之:‘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他的徒弟藺且問他:“先生啊,為啥子這麼幾天了,你都不出門呢?”

“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我們搞修行的人都有這麼一種感覺,練氣功也好,練太極拳也好,玩“四禪八定”也好,往往都是“守形而忘身”。“忘身”本來是個好事情,要進入“我空法空”的“無我”境界嘛。但是很多人都是“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濁水”就是“世間法”,“清淵”就是佛法。很多人覺得紅塵是“濁水”,汙穢不堪,想看破紅塵去出家,到極樂世界去,但是很多人就因此“迷於清淵”了。相當於剛剛出了狼窩,又入了虎穴。你明白了紅塵不好,是“濁水”,但是也不能迷戀於“清淵”,“迷於清淵”仍然是顛倒夢想。

“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從其令。’”我也聽我的老師說過,要入鄉隨俗,遵守政令。“今吾遊於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遊於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為戮,吾所以不庭也。”他就把心得體會,像寫日記一樣展現給他的徒弟看,給他的學生傳達了一下。本來移風易俗是對的,但是我今天到了“雕陵”這個地方,就把自己的身體給忘記了。我們往往在異地遊玩時,容易把自己的“真性”遺失了。不僅是常人會迷失“真性”,學佛學道的人往往也會迷失自己的“真性”,這就麻煩了。所以人家板栗林裏的保安以為我是來偷東西的,差點把我抓了,我現在還在考慮這個問題,還在回味這個問題。所以我這幾天都沒有出門。

這個故事說到這裏,表示莊子都還沒有回過神來,還在回味無窮中。這個味是什麼呢?蟬也是無求於人的,與世無爭、與人無爭,自己在樹蔭之下,鼓翅而鳴,它沒有和誰爭啊。但是螳螂看到它這個好夥食,於是就飛來要抓它。螳螂看到了好夥食,卻不知道它背後還有異鳥,就是所謂的黃雀要來收拾它。黃雀隻看到了有雙倍夥食,卻沒有察覺它背後,還有一個拿著彈弓的莊夫子。莊子也很好玩,走到哪裏都帶著彈弓,莊子後麵,還有一個管園子的。這個因果關係,一層扣一層,一環扣一環,我們在生活之中,在冥冥之中,仍然有製約我們的因素。我們能看到嗎?今天我得利了,我把別人算計了,自己在算計別人的時候,有沒有察覺哪個正在算計我呢?冥冥之中,總有一個東西在掌控我們,把控我們,我們是不是就真的得自由了?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警醒的事情。一層因果套一層因果,層層相推,無窮無盡。

用簡單的自然科學的語言來說,我們在地球上,掉不下去,是因為地心引力。但是地球又受製於太陽,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必須這麼遠,遠也遠不得,近也近不得,這個距離是綁死了的。那麼太陽呢,它還不是要圍著銀河係,五千萬年轉一圈。銀河係又要隨著仙女座、大熊座、織女座等諸多星係旋轉。作為人來說,小的時候,我們受製於父母、家庭、學校;長大進了單位,又要受製於領導。哪怕出了家,當了和尚、尼姑,還要受製於“常住”,“常住”又受製於有關職能部門,這些職能部門又受製於地方黨委和政府,地方政府又要受製於中央,都被層層掌控,你怎麼能夠自在?怎麼能夠為所欲為?很多人很任性,總是說我要怎麼怎麼,看到這裏,就要明白,人活在世上,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因為人受製約的因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我們自主自立的半徑非常有限。自己能夠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管好就行了,何況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還未必聽你管呢。

我現在是老花眼加近視,還有點初期白內障。現在身體又有病,想去爬一次青城山都不行,腿腳上沒有勁啊,爬起山來要哆嗦的,自己的身體器官都不聽你的話,那麼心聽不聽你的話呢?同樣不聽話啊。平時我們妄想不斷,你要想收拾念頭,念頭也不聽你的招呼。有時候我們想今天早點睡,但就是睡不著,心要和你唱反調,豈可奈何?我的辦法就是,睡不著就睡不著,閉著眼睛品味道。所以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如何才能“觀於濁水”而不“迷於清淵”?“入其俗,從其令”,讓自己得到大自在,也是很要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