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燕子的自然生存法則(1 / 1)

“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吾若取之,何哉?”中國是個禮儀之邦,盜竊這兩個字是很邋遢的,我們要怎樣麵對自己精神上的盜竊行為?在佛教的戒律裏,對這方麵是很嚴格的。在儒家的禮法之中,對盜竊這種行為也是大加批判的。在古代社會,女怕為娼,男怕為盜,如果一家人中出了一個盜竊的人,那全家都會麵上無光,是莫大的羞恥。

現在呢,我們對於“盜竊”這兩個字卻覺得理所當然。盜竊公共財物,剝削他人勞動成果,盜版也好,盜名也好,把人家的知識產權竊為己有。文化上的偷盜行為,科學上的偷盜行為,政治上的偷盜行為,都太多太多,形而上的“盜”似乎比偷自行車、入室偷竊高級些。社會底層的小偷被發現後打得半死不活,被警察抓住就關禁閉,但是貴族們的偷盜行為呢?“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精神層麵上的偷竊,大家似乎就不怎麼在意,但是作為一個君子,仍然以此為恥。

“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無論是哪個方麵的盜竊,公開的也好,秘密的也好,物質的也好,非物質的也好,都要引以為戒。說是這樣說,在社會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犯偷竊行為,而且身不由己地去偷竊一點。特別是在上麵的人,收受點賄賂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不收點反而成了怪事,成了另類了。最近我又在看《嘉靖皇帝和海瑞》,絕對的清官,反而成了大家眼中的另類,海瑞就成了個怪物嘛。他就是絕對地不貪,絕對地不要,絕對地不伸手,反而成了眾人的眼中釘,成了怪物。

“故曰,鳥莫知於鴯,目之所不宜處,不給視”,這裏孔夫子又舉了個例子。“鴯”就是燕子,燕子是很聰明的,不該它待的地方,它決不多看一眼。我們有沒有這麼聰明?有些人就很笨,本來不該處的地方,他偏偏流連忘返。一留戀,就被拴著、絆著了,達不到燕子的境界。不隻是燕子,一般的雀鳥,把自己的安全半徑都留得很足,稍微進入了它的安全距離,它就逃之夭夭了,要麼它就要對人發動攻擊。

“雖落其實,棄之而走。”它雖然也要覓食,但是絕不貪戀。就算在覓食的時候也是叼到了就走,絕不長時間地留戀。我們平時掉了一個東西,總是反複想怎麼掉的,是被別人偷了?還是自己搞丟了?實際上想那麼多又怎麼樣呢?該你掉東西,遲早也會掉;不是你的,怎麼找也找不回來。我們有沒有燕子這樣的精神呢?

“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社稷存焉爾。”燕子怕不怕人呢?怕啊,但是它還是把窩搭在房簷下。當然這是家燕,野燕、海燕是不會在人的房簷下搭窩的。家燕把窩安在人的房簷下,它自己會覺得很太平。人呢,也把燕子視作吉祥鳥,因為燕子是吃害蟲的,有了燕子就可以少用好多農藥。蒼蠅蚊子,人捉起來很麻煩,但是燕子就能利索地逮到。田裏雖然有害蟲,遇到燕子多的地方,莊稼也會長得好些。雲門寺的屋簷下麵,燕子的窩太多了,密密麻麻,一個接一個,手一伸幾乎就可以摸到。寺院裏的師父都慈悲為懷,不去傷害它們,所以它們繁衍起來很快。如果把窩搭在野外,老鷹烏鴉不說,喜鵲說不定都會去搞破壞。但是它把窩搭在人的屋簷下,野生動物就不會去傷害它,畢竟動物不敢輕易接近人啊。你看,燕子有沒有智慧?這裏也可以看出古人對自然的觀察,確實很細膩。就是因為具有這種智慧,燕子才永遠存在。我們也知道,燕子在一個地方搭了窩生了小燕子,到了秋天飛走了,第二年春天,它仍然要回到這個窩裏,它是很戀舊巢的。小燕子自己出去安家樂業搭新巢,老燕子都是舊巢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