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顏回聽得似懂非懂的,趕緊又問,老師,我想請問一下,什麼才叫做“無受天損易”呢?
“仲尼曰:饑渴寒暑,窮桎不行。”古代人沒有我們現代人享福,我們現在衣服穿不完,被子蓋不完,為了生活方便,還有空調、冰箱、天然氣,對饑渴寒暑都沒有感覺了。我們現在生活富裕了,感覺不到沒有這些基本物質生活的困境。但是古人卻經常處於饑寒交迫、水深火熱的狀況之中。除了自然的饑渴寒暑,還有人世間的禮樂刑政,各種各樣的“禮法”,如同“桎”一樣把我們的嘴封住,手腳束縛住,動彈不得。以上都是萬物運行的規則,遇到饑荒年,你就要挨餓受饑;連續的幹旱,你就渴;天冷就寒,天熱就暑,都是老天爺在管。窮困潦倒也是這樣,你沒有生在億萬富翁之家,沒有生在比爾·蓋茨家中、李嘉誠家中,你當然就要受窮。這些都是天命,是早就安排好了的。
後麵還有個公案,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過是舉例來談這個事情。我們自己要好好想一下現在的人事關係,想一下自己的命運,有幾個人可以自己作主,出生之後命運就是敲死了的。你的身體素質來源於前代人的遺傳基因,脫氧核糖核酸這些就決定了你這一輩子的身體如何。你父母親友的社會關係,你自己讀書時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就奠定了你人事關係的基礎。如果想在命運之下有所突破,有所變動,的確不容易。其實這些都是“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都是“天命之行”。
我昨天還在說,道家學說裏麵的“自然”,一是談天地萬物,自然而然擺在我們麵前的客觀存在;一是談客觀世界運行的規律,是非人力所能掌控的。在社會之中,人就是這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以前經常給大家講“位”這個概念,我們每個人都有“位”,但是這個“位”不是我們可以隨意挪動的,也是在幾十年的命運之中,冥冥之中給你設定了這個“位”。這個“位”有很多“因緣”,有些“因緣”你自己曉得、明白,但更多的“因緣”在哪裏存在,你根本就不曉得。我們經常談到時空,三維時空是長寬高,四維時空還要加上時間的運行。一棵樹的三維時空我們很容易看清楚,四維時空就不一樣了。從種子開始,如何生根發芽,從寸到尺,從尺到米,從米到丈,然後空心落地,化為塵埃,四維空間就是這麼一個漫長的構成。我們隻能看到淺逝的過去,看不到未來。實際上這個四維空間,我們用更高的境界來看的話,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超越了這層空間來看,還是可以琢磨的。
比如去年想知道今年的事,是不可能的,但是今年來看去年的事,就會清楚明白。雖然說十年後、百年後我們都不曉得有什麼事發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事情都是會來的,這就是四維空間的現象。你能不能夠“前知”,這是需要功夫的。有了功夫以後,你就可以“前知”,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這個“前知”的能耐。不要說未來,就是現在,也有一半多看不見,迷迷糊糊的。我們都在說現在,又有幾個人把現在弄清楚了呢?如果把這個時空弄清楚,我們就明白天地之行了,就明白“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我們和一切事物都在共同的運化之中,這就是“天行”、“天命”。我們有些因素曉得,有些因素不曉得。
結識朋友也是如此。我們說這個朋友不認識,有人就說:我來給你介紹。好,一介紹就認識了。其實,這個人事關係是早就擺在那裏的,隻不過要到一定的“時節因緣”它才會顯現。借用佛教“唯識學”的話來說,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種子是一切具足的。隻不過隻有因緣到時,它才會成熟,在時間、空間的運轉中,時候到了,它就成熟了。出現了之後它也不會消逝,依然保持。我們大家都在與萬物一起共同運化,在這個運化的過程中,變化、消逝也在其中,這個逝也不完全是消逝,沒有了,不過是從這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