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富學密,窮學禪(2 / 2)

前段時間,新浪網上一個2005年的老帖子很火,標題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失誤是什麼”。這個帖子主要就是說,中國有13億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思想。當然安定團結,服從領導,也是需要的。但是在這個大前提下,也要有創新精神,要有開拓精神,一潭死水又怎麼行呢?就像“文革”期間,七億人,人手一本小紅書,天天背誦《毛主席語錄》,不敢發展、不敢發揮,有道也不能行。中國幾千年來的士大夫氣,屢屢受到壓抑,那是非常悲哀的。

昨天我在成都市質監局上課,也明確說了深圳就是文化沙漠,深圳的高科技不少了,但還是覺得文化不夠。我昨天看到他們愛聽不聽的樣子,也很生氣,其實這句話就是說給他們聽的。我想告訴他們,不要以為掌握了科學技術就很了不起,道德文化程度低,還是文盲啊。什麼叫文化?道德文化指的是什麼東西?並不是造得出原子彈就有道德文化了。科學技術的東西,都隻是技能而已,不足以稱為文化。“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中國要想把道德文化昌明起來,需要幾代人的時間。所以莊子說,在這種情況下要“欲無憊”,又怎麼免得了呢?隻有認命了。

“此比幹之見剖心征也夫!”比幹為什麼被殷紂王把心給挖出來呢?當然曆朝曆代還有誅九族的、鞭屍的、文字獄等,這些都是中國兩千多年來屢見不鮮的事情,不值得大驚小怪。馬克思當年寫《德意誌意識形態》這本書的時候,是1845年至1846年。那個時候,德國比起英國、法國來,差得太遠了。德國當時還是諸侯林立,還把“神聖羅馬帝國”當作老大,根本就不開明。所以德國的有識之士看到先進的英國、法國蒸蒸日上,都很著急。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半個世紀以後,政治變化相當大。英國的政治革命就更早了,但是德國當時還沒有什麼變化。所以馬克思感歎說:“德國之所以有如此糟糕的政府,就是因為有如此糟糕的人民。”政治的變動需要上下一起努力,光是上層有了變化,下麵不動也不行;光是下麵動,上麵沒有變化也不行。上下不能互動,社會就要發生動亂。弄得不好的話,隻能大家完蛋。莊子通過舉例,把“疲”和“憊”進行對比,並嘲弄當時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