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完全放鬆技巧(2)(3 / 3)

托倫斯博士和他的同事都承認“這些老年人所聲稱的似乎可能有點誇大其詞”;但是,他們時也注意到在內布拉斯加州所進行的一項研究有類似的發現,該項研究中,三十五名老年人接受了十八周的油畫指導;十一年後,一個追蹤調查顯示出非凡的結果:67%的藝術學員還活著,而沒受藝術指導的控製組卻隻有38%的人還健在,所有其他的學員都還很活潑、敏捷;然而,控製組中還活著的人卻隻有62%被評估為在心裏上仍是機警、靈活的,另外的38%則長久臥病在床。

托倫斯博士表示:繪畫所產生的健康效果殆可歸因於一個事實——學員們“發揮了更多自己內在的能力”。他也臆測:創造力會引發內分泌係統產生更佳的功能。

根據托倫斯博士的定義,“創造是一個更敏感於知識困惑、不足或差距,更能找出缺漏或不和諧等等的過程。因此它要確認困難度,尋求解決之道,做揣測或假設,甚至要做修正並再測試;最後找出結論。”

他說:“創造力到處可見,無論中庸之才、智能不足者或殘障者都擁有這種能力;關鍵在於能學會去揮用它、能不斷誘發它出來。”

隨心所欲

藝術家卡索在舊金山作畫體驗工作室所努力嚐試的,就是教導人們如何使創造力活躍起來。卡索認為,秘決就在於突破內外在的批評。

卡索說:“要有創造力事實上就是去做我們所想要做的事。但是這並不容易,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平時人們也往往不了解他們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有多少價值判斷;他們不允許自己去做他們想要做的事。我告訴他們:你們不會失敗的,因為創造力是在裏麵的。我讓他們對自己所畫的東西都能感到滿意;他們害怕畫得太醜,怕自己的畫沒有什麼意義,但我問他們:什麼是醜的呢?”美醜標準不一、見仁見智,審美觀與創造力之發揮是不相幹的。

煩悶的情緒和懼怕進入未知的幻想領域都容易壓抑創造力。卡索說:“大部分時間裏人們都很厭煩,而且已經習慣成自然了。”她相信:如果他們有勇氣讓不可預期的事發生的話,他們可能就不會那麼煩了。

“創造力:自我發掘之路”一書的作者狄錫恩博士認為:創造力是否能夠發揮,與一個人在麵對批評時能否仍然鼓足勇氣、挺身向前有很大的關係。

狄錫恩博士說:“人們很容易在受到挪愉、嘲諷、譏笑時停止了自己的腳步,他們似乎都沒有勇氣說:‘這又怎麼樣呢?’然而,那些能夠接納自我、有勇氣堅持自己之信念的人們將會我到他們自己的人生目標的。”

直覺和努力是孕育、培養創造力的最佳條件。狄錫恩博士說:“讓你自己沉浸在冥想中,你必須放鬆你的心情。你不能以醞釀創造力來做為起步,其實你隻要不壓抑它就行了。”

風城工場

芝加哥似乎是個創造力如繁花盛開、蓬勃發展的地方。很多美國演藝界的名人都是在此發跡的,這些才華洋溢的演藝人員包括了:艾倫、雅爾達、愛德·阿爾金、芭芭拉·哈裏斯、麥克·尼可斯、雪莉·鮑曼、安妮·密爾拉、大衛·史坦柏格、華勒麗·哈普、羅伯·克萊恩、保羅·馬魯斯基等等。但為什麼是芝加哥市呢?理由很簡單:芝加哥是即席表演的劇院之家。當我們在談論即席表演、即興演出時,其實我們就是在講一種很強大的創造能力。

即興表演到底是什麼呢?芝架哥的一些大師所展現的形式有:遊戲、裝扮、藝術、運動等。

大部分的人以為即席表演是演員的訓練,沒有錯,但是卻不隻是如此。律師、作家、音樂家、以及各行各業、各種年齡的人都在學習如何玩即席表演的遊戲,為什麼?為了更有創造力。

韋伯(Webster)大字典對於“創造力”的定義是這樣:走入生命;以某種活動或某個行為誘發出來,透過想像來出產。也有別的定義,如:一些幫助人們向內探索新奇的活動或技巧——新的觀念、辭彙、動作、物質。一個好的即席表演遊戲可以使個人不再檢索自己,而直接進入他們的情緒、幻想、他們的“右腦”——人類創造力的來源。那是一種令人歡喜的感覺——以你自己的創造使自己驚訝的感覺。

還有其他的好處;不想太過察覺自己嗎?即席表演者所玩的遊戲很令人著迷,因此保證可以驅逐最嚴重的怯場情況。

想要思考快速、對自己的決定更有信心嗎?即席表演是快速做決定、和在壓力下表現自我的練習。

想要玩得開心嗎?沒問題。即席表演是以一種積極、肯定的方式來與人們交往的,它把許多個人彙集成一個能互相關懷對方感受與行為的圍體,做到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感興趣嗎?即席表演的宗師們以往傳授過許多名人,現在仍然不遺餘力地在風城教導專業和業餘人們這項藝術。芝加哥即席表演之父是席爾斯,他繼承母誌,他的母親是維歐拉·史波林,發展了即席表演者所玩的遊戲。他發現:每一種遊戲都呈現了一個問題或一個目標,而且遊戲本身會降低個人察覺自己的程度。她在“劇院的即席表演”一書中寫著說:“當一個人正享受著玩遊戲所帶來的歡樂和興奮時,技巧就被發展出來了。”她表示:藉著要求立即反應,遊戲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壓抑,以達到直覺的境界。“我們都知道:有些時候,我們的確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做對了某件事,這通常是由一個危機情勢所突然引起的。”遊戲會製造出一個“危機”,而“智巧與創造力”常在危機時刻出現,以應付眼前的挑戰。“那是個發現的時刻,遊戲使人毫無拘束地進入一個刺激的、創造性的冒險曆程中。”

史波林現在住在加州,她的兒子創立了傳奇羅盤遊戲者——後來名為“第二市”,目前也正在芝加哥教導玩遊戲的藝術。他有一家自己的劇院,叫“故事劇院”;很早以前他就離開“第二市”,去教授“真正的”即席表演課程了。

創造性遊戲

上一堂席爾斯的課就像上了堂創造性腦力激蕩的課——你的心靈和身體都受到了激蕩。但是,如果你無法到芝加哥去,可以試試這些史波林所發展出來的遊戲(也記載在“創院的即席表演”一書中):

受困(單人的)玩的人選擇一個他(或她)想要脫逃的地方。(例如:身陷於一個捕態器、樹幹、或電梯中。)

轉變內在活動的強度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玩著選擇一個“那裏、誰、和什麼”(他們在那裏?他們是誰?他們正在做什麼?)。他們也挑選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必須在以上的情境中逐漸變得強烈;例如:從欽羨、愛、到戀慕;從懷疑、害怕、到恐懼。

詩的創作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在不同的長紙條上各寫上一個名詞、代名詞、形容詞、副詞和動詞;按照詞性分成五堆,每一堆的次序都是混合不一的。然後,每一個人必須挑出五張紙條,從其中的五個字作一首詩;如果必要的話,可以加上一些介係詞和其他詞類。

故事接龍(四個人或以上)第一個人隨意地開始講一則故事;遊戲進行當中,主持人可以指定不同的參與者,請他立即接續上一個人所沒說完的情節。

“胡言亂語”讓一個參與者用胡言亂語(沒有意義、快而不清的言語)向聽眾推銷或示範某種東西,專心一致地對聽眾傳達意念、信息、或炫耀展示。(記得胡言亂語中要有變化、多樣性,勿一成不變。)

其他的技巧

當然,即興表演不是激發創造力的唯一方式,以下還有一些來自專家的建議。

寫日記紐約市的心理學家柯比建議以此做為每日或每周一次的例行工作;兩個人一起做,分享彼此的進展,並互相督促持之以恒。不是把每天或每周發生的事規律地記載下來,而是隨時把心中所浮現沒有審查取舍過的思緒、想法立即忠實地記錄下來。馬克利西在他有關晚年創造力的一本書“尤裏西斯的成人”(The Ulyssean Adult,譯注:Ulysses是希望臘傳說中的ithaca之王,為荷馬史詩“奧狄賽”(Odyssey)中的主角,傳說為特洛伊戰爭中智勇雙全的英雄。)當中這麼說:“在持續不斷的尋求自我努力中,再也沒有什麼能比媲美或取代個人日記成為其行動的範疇了。”

放鬆即使你沒有加入“超覺靜坐”,放鬆也是十分必要的工作。狄錫恩和托倫斯醫生都建議:讓心靈沈浸在幻想和白日夢之中。馬克利西這麼寫著:“如果我們的生活中缺少了一些無任何意義、無關係要之成份的話,幹沽荒無的過程就會開始了。”卡索也說:“當你創造的時候,你不會有一種自己正在工作的感覺。”

向年輕人學習托倫斯醫生多年來從事與兒童有關的工作,他認為兒童有一種特別的生命活力性質可以傳述給他們的長者。他告訴成人:把你所知道的教導他們,但是你要了解:你也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而且,這些學習似乎具有相當大的威力。

新的嚐試加入一個環保行動團體、或學習演奏一種樂器。無論如何,設法打破那種——用馬克利西的話來說——“完全可預期”的感覺。

打出你自己所要的是什麼丁奈特五十年前在“思考的藝術”一書中說:“什麼主題真正讓我們感興趣?對自己或別人,我們最容易、也最樂意談論到的事是什麼?”柯比建議我們寫下百個發展個人創造力的人生目標,挑出最重要和最可行的項目,然後努力去達成。

當你將其中一些觀念付諸實現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變得更有創造力了。而且,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像托倫斯醫生研究中的老年藝術學員一樣,你可能也會發現到自己在心理和身體兩方麵都覺得好多了。

柯比說:“情緒健康和創造力的自由奔放兩者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他認為:創造力的專注賦予我們一種“通往良善、美好、和健康的內在定位。”

音樂與歌

在洛杉磯凱撒長期醫學中心的病患有一種選擇:當他們疼痛的時候,他們可以服用醫生所開的藥方;也可以打開他們的手提錄音機,聆聽二十分鍾撫慰心靈、緩和疼痛的豎琴演奏以及放鬆技巧的指導。該中心有一些醫生甚至隻開音樂帶的“處方”來替代止痛藥和鎮定劑。1目前它被使用的時機與對象有:心髒手術前、化學治療期間、有長期背痛的病人、以及脊椎骨損傷的患者。在醫院的“門診病人壓力處理中心”,同樣的音樂與放鬆訓練被用來治療許多與壓力相關的疾病——包括高血壓、偏頭痛、和潰瘍。

精通行為醫學的一名精神醫學家渥克說:“難以放鬆是很多疾病的一個共同問題,正在接受手術治療或剛得知自己有了癌症的人會徹夜難眠是很平常的事。放鬆的確有普遍的治療功效,能夠學會充分放鬆的人就可以營造出一個更佳的康複心境。”

“僅僅知道自己有一種減少焦慮的方法就對他們很有幫助了,我建議他們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使用——在被推進手術房之前,甚至當醫師在對他們說話的時間。即使他們無法聆聽到,也可以在心中重複播放那卷錄音帶,這樣也會得到相同的效果。”

凱撒醫學中心和美國境內的幾個其他的機構都使用音樂做為降低壓力、緩和疼痛,甚至將焦慮不安、枯燥乏味的醫院環境人性化的一種方法。其他機構還包括:麻薩諸塞大學於烏斯物特的醫學中心,波士頓貝斯以色列醫院,以及費城哈尼曼大學附設醫院等。這些醫院使用音樂幫助夫婦們迎接嬰兒的誕生;協助一名即將動心髒手術的兒童做好心理準備;使一名中風的病患能夠再次學會開口說話;也為一個即將離開人世的病人喚起其一生的回憶。

聖路易的一名音樂治療師漢特說:“音樂是種很神奇、威力又很大的工具,它對人類有直接的生理影響:它增加了血液的流量、減少並穩定心跳速率,而且降低了血壓。就心理的層麵來看,它的功效更大。它能夠使我們放鬆、回憶、或流露出各式各樣的情感,這都取決於我們對音樂產生了什麼樣的反應。”

或許,音樂的魅力中,最神奇奧妙的就是:它能夠藉著改變我們的心境,來達到轉變某一種環境的目的。

主持凱撒醫學中心之“壓力處理計劃”和發展錄音帶醫療的臨床心理學家其伯瑞克博士說:“我們這裏有很多經曆過各種不同治療方式的病患;我們有癌症病患和其他慢性病痛的患者,他們體驗過許多痛苦的醫療。後來,我們給他們一卷錄音帶、一部小型放音機、一副耳機,結果他們發現:這不但緩和了疼痛的劇烈程度,而且還安靜了他們的心靈、放鬆了他們的身體。”

在這家醫院待了數周、甚至數個月的燒傷病患日子很難熬,因為當他們的傷痊愈時,他們仍然經常感到疼痛。其伯瑞克博士說:“至於這些人,我們不能一直讓他們服藥;而這種音樂和放鬆指導卻能很有效地幫助他們:在接受治療時,能保持寧靜、放鬆的狀態。”

該院消除壓力與放鬆訓練部門的主任卡巴辛博士表示:麻薩諸塞大學醫學中心一段五十七分鍾長的電視節目會帶領它的觀眾經曆所謂的“專注靜坐”(mindfulness meditation)。“這卷影帶教導人們注意自己的身體、呼吸的情況、身體的感受、音樂,以及思想掠過他們心靈時,他們有什麼想法。”

他說:結果是獲致一種擺脫身體之桎梏,而超然、放鬆地觀察身體的心態——如果一個人正在經驗痛苦,這種客觀超然的心境特別有用。他選擇在影帶中加入配樂,因為他的理論是:在音樂的悠揚旋律中,靜坐指導的訊息更容易打入病患的心理。而且,他挑靠近豎琴所彈奏出的音樂,因為“傳統上,豎琴一直是一種醫治和安靜心靈的樂器。”

卡巴辛博士的用意是,要將他在醫院壓力消除中心所做為期八周的放鬆計劃推介給所有的病患(和醫師們)。院中的病患已有20%使用了放鬆指導的影帶,這些人當中有80%已經收到實際的效益了。卡巴辛博士也已開始從事對洗腎和心髒複健患者的正式研究工作,以探討在錄音(影)帶影響下生理與心理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悠久的傳統

這些當代的音樂之運用或許尚稱新鮮;但是,傳統上音樂早就與醫學有漫長、密切的關連了。哲學家華達哥拉斯為日學生活的蘇醒、工作、放鬆與睡眠時刻開了道音樂的良方。古時候的醫生使用音樂來調節人的心跳,自從文藝複興到十九世紀,音樂和歌唱都被用來治療“憂鬱症”,並幫助身體內神秘的情緒“氣息”調和穩定、保持平衡。

在十九、二十世紀,醫學於麻醉藥和止痛劑方麵的“進展”幾乎完全忽略了音樂的功效;直到50年代末期,它才又以“牙醫診所音樂”的形式開始被使用。那是一種柔和、漫不經心的曲調,目的在掩飾牙醫所持鑽齒所發出的拉扯神經、令人痛苦之聲響,並且分散心神不寧、煩躁不安的病患之注意力。

但是,從1980年代開始,音樂在醫學上的使用已逐漸有了進展,且經常和其他的醫療技術——如生理回饋和催眠——一起使用。音樂如何發揮它神奇的功能?這是研究人員才剛開始有了一點了解的問題。它所引起的生心反應包括了複雜的腦部化學變化;不隻是在我們大腦的“思考”部位,也在我們的“情緒”腦部(周邊係統)和“原始”腦部(腦幹)——這控製著我們的心跳、呼吸、和肌肉緊張度的中樞。

密蘇裏州堪薩斯市的治療師霍芙曼認為:你必須將音樂和“心靈對身體狀況的認知”結合在一起。而且,大部分的人都必須有這方麵的訓練。

在堪薩斯大學所做的研究中,她用心象和音樂教導六十個人降低血壓十到二十個單位。她也用同樣的技巧幫助心律不整和偏頭痛的患者;所用的音樂是每分鍾六十拍的速度,這也是理想的、放鬆之下的心跳速率。

音樂是如何減少疼痛的感覺,並營造出一個積極的心理狀態呢?

有一種理論是:某些音樂能夠使腦部產生內啡素,和跑步及靜坐所產生的“令人舒適”之化學物質是一樣的。但是音樂治療師認為:必須再做些進一步的研究。然而,雖然音樂的功效尚無文獻上的正式記載,但它的確有效卻已是不爭的事實了。

凱莉悠揚、輕快、流暢的豎琴演奏被使用在不少醫療錄音帶上,她說:當人們寫信告訴她,他們在生產、開刀、要放鬆心情和設法入睡時會播放她的音樂的時候,她才知道自己的音樂竟有這樣的潛能。

沒有痛苦的地方

“我覺得我的音樂會把心靈帶到另一個地方;它使你不那麼認同自己的身體,也因此發揮了安靜、鎮定的功能。它讓你的心靈暫時到了另一個地方,在那裏沒有任何心理或身體上的痛苦。”

在費城哈尼曼大學附設醫院裏,音樂醫療的主任布莉葛絲幫助年輕病患選擇適合在他們心髒手術期間播放的音樂。她說:“我們使用的範疇很廣,從芝麻街到尼爾·戴蒙(譯注:美國很有名的男歌星);這是將經驗擬人化的一種方式,我們也希望它能使情況變得更令人感到愉快。”雖然小孩子的生理反應尚未被偵測出來,但是布莉葛絲說:進行這項過程的外科醫生都對兒童的反應相當滿意。

在倫敦的茄林·克羅斯醫院裏,一些病患在接受某種手術選擇脊椎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對於這些人,院方提供了耳機和音樂來隔絕鑽、鋸的噪音。

音樂在醫學上的應用還有更令人歡欣的一麵:生產、分娩。聖路易的音樂治療師南西在指導夫妻於生產期間放鬆心情的工作計劃中,也加上了音樂暗示的使用。

她為嬰兒的誕生準備了一套八到十二小時的錄音帶,包括某些夫婦已學會的藉以放鬆的歌、以及他們自己所選擇的歌。她表示:電影“火戰車”的主題曲是分娩時“推擠”階段特別受歡迎的一段音樂。至於慶祝嬰兒的誕生,她在各方建議要求下收錄了從史帝夫·汪達的“她好可愛!”到韓德爾“彌賽亞”中的“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等許多歌曲。

南西也在一家救濟院工作,她使用音樂幫助病危的人們解除他們對死亡所產生的恐懼。在她所謂的“生命回顧”過程中,她播放了病人最活躍時——在戀愛、婚姻初期、或戰爭期間——頗受歡迎的歌曲。

她說:“我所使用的歌曲就像他們生命旅途中的裏程碑。”這樣的音樂經常會喚起強烈的回憶,並增進相互關愛的人彼此之間的親密溝通。她也時常會坐在病人的床邊,和他們一起唱著古老、受歡迎的教會頌歌;“奇異恩典”、“古舊十架”、“和”在樂園中“都是一再被點唱的歌,她說:”它們真的給人帶來很大的慰藉。

唱走憂鬱

即使我們並不想要聽自己的生命故事,甚至想把它深深地埋藏在心中;但是歌曲仍然有一種神秘的能力,能夠把它敘述中來。這使得許多醫療專家開始用歌唱來治療情緒和心理上受到傷害的病患。

事實上,歌唱是最能夠提振心情的治療方式之一。

康乃狄克州的精神學家貝利斯說:“我把聲音的使用當做是對抗生活中的沮喪的創傷的方式之一,它能幫助我們在感情的層次上統整經驗;而這若是單靠理智上的洞察和領悟是無法辦到的。”

貝利斯在他專業的工作上廣泛地使用生物能量治療法,這種收羅文創始的治療方式是肯定一個人的生理狀況與心理狀態間有一種關鍵性的聯結。焦慮的壓抑反映在身體的肌肉組織;而肌肉和情緒兩方麵的緊張都被摒除了,焦慮才會得到緩解。很顯然的,歌唱(把身體本身當做樂器來使用的一種音樂形式)在這種治療上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工具。

貝利斯說:“有時候人們會告訴我‘我哭了又哭,但是這又有什麼用呢?’(我曾經叫他們盡情地哭,把情緒宣泄出來。)現在,有時候我曾說:‘當你哭完了,就開始把一些悲傷、失落、和你對所失去的事物之眷戀都唱出來。’”

“於是,他們就開始從中找到一種意義——美,原來他們的心和所失落的就是結合於此。這是人類所具有、得以豐富和見證其生命內容之豐盛的一種方法。的確,音樂和歌唱能夠表現出任何其他方式可能都無法表現的情感。”

聲音的振動:內在的按摩

貝利斯說:“聲音能量的放射其實是從雙腳開始的。當你真正完全地溶入聲音中時,你會感覺到它在你的身體內上上下下地振動著。”

所以,你還在等什麼呢?你無法哼首歌嗎?胡說!有些掃興的人要你八歲的時候再動你的嘴唇,因為你唱起來根本不像貝芙莉·錫爾斯;但是,你真的沒辦法哼上一首曲子嗎?那就跟一些有經驗的人一起唱唱看吧!真的,你沒有藉口不這麼做;你隻要唱出來就好了——不管是在洗澡時、工作時、在教堂裏、在雨中、和家人一起時,隻管引吭高歌、盡情地唱!在你根本不知道歌詞的意義、甚至目不識丁的時候,你就在唱歌了。不是嗎?

對我們來說,最美好的事情大概就是:拾回童年時代那份天真爛漫、盡情歌唱的真情至性了。

寵物

擁有一雙能夠陪伴你跑步的狗的確有益於身體。因此,當實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說擁有寵物的心髒病患者之死亡率是無寵物患者三分之一時,“運動”似乎是個解釋這種現象的合理答案了。根據研究指出:不管寵物是有鰭的、有羽毛的、或有四隻毛茸茸的腳,寵物的主人都會因它改變了自己的病情。很明顯的,心理因素給了這些有寵物的病人一個病情好轉的機會。

在“寵物與人之間”一書中,貝克和蓋契爾寫著說:“擁有一隻寵物的確增進了病人生存的機會。而且,也確實以某種方式幫助病人變得更健康。就這項研究中的病患而言,患者嚴重的心髒性疾病會增加20%的死亡可能性,擁有寵物的卻能減少3%的可能性。3%似乎是個小數字。但是當你考慮到……每年有一百萬以上的人死於心髒病,3%的生存率就等於能在任何一年裏拯救了三萬條生命。”

這實在很令人歡為觀止。然而,寵物怎麼可能會引起這樣的一種健康反應呢?

撫摸與鬆馳反應

撫摸一隻動物這麼單純的動作就有其利益在了。在一項隔離的研究中,蓋契爾和心理學家林區發現到:撫摸——伴隨著人們經常對其寵物所說的溫柔、親切話語——會使撫摸著和被撫摸著都得到放鬆。事實上,樂於問候、並擁有一隻友善小動物的人曾經驗到血壓的下降。比較之下,林區醫師在一項早期的研究中發現:當人們大聲朗讀或對他人說話時,他們的血壓就會升高到超過平穩的程度。

他們解釋說:寵物被認為比人更沒有威脅性,也較不會有價值判斷,這使得他們成了更令人放鬆的夥伴。蓋契爾說:即使隻是注視著熱帶魚溫柔的起伏、遊動就會帶來一種安靜心靈的效果;而且,任何會幫助我們放鬆的事物都可能對心髒有正麵的影響,更不用說我們的一般健康狀況了。

南加州大學的一名寵物研究專家和洛杉磯保護動物協會的顧問布裏柯博士認為:寵物的影響力在於他們能夠像個磁鐵那樣地吸引注意力,寵物能將我們的注意力從會產生焦慮與威脅身心健康的負麵成見上轉移開來。他們讓我們脫離壓力,也給了我們一個微笑的理由;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心境開朗多了,於是當我們的注意力回到有壓力的問題上時,我們就可以用正確的觀點來看待它們,並且以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事實上,對於動物的滑稽動作所產生的微笑和大笑不僅會提振我們的精神,也會增強我們對嚴重疾病的免疫能力。自從“周六評論”的前任主編,已故的卡森在“疾病的剖析”一書中敘述了他透過大笑克服“無法治愈”的個人病痛經驗後,心理學家和醫師們開始更嚴肅地看待幽默了,笑似乎是帖良藥(請看第九章“幽默”和第十四章“玩樂”)。

傳統治療所無法做到的

或許這就是許多醫療人員發現寵物在治療沮喪和其他情緒性疾病上非常有用的一個原因吧!

這方麵的兩個專家是一對夫妻檔科學家,柯爾森博士和伊麗莎白。早在一九六七年,柯爾森夫婦把寵物帶到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精神病醫院去,當他們把很愛嬉戲的小狗交給非常沮喪、退縮、怯懦的病患時,這些先前排拒傳統治療——包括電擊療法、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病患們就開始放鬆、表露自我了。柯爾森夫婦稱他們的新技巧為“寵物輔助治療”(或簡稱為),而且這項技術也被成功地使用在許多醫院和療養院中。

柯爾森夫婦表示:寵物能引起那些在人際相處中沒有反應的人們開始注意、且產生互動關係。他們也強調:寵物有利於輔助——而非替代——傳統的治療。柯爾森夫婦說:“有些病患不跟別人溝通,因為他們認為沒有人愛或接納他們;然而,寵物無論如何都能夠付出愛,他們不在乎你是否悲傷或快樂、美或醜、年輕或年老。他們不會批評你或試著改變你,而且他們喜歡受到疼愛、被觸摸和懷抱著。當一個人為其紊亂情緒找到這樣一個簡單,放鬆的宣泄途徑時,負麵的情緒就會逐漸消彌掉了。”

這個觀點是寵物治療的先驅、已故的李文森博士所率先闡有的。李文森博士在五十幾歲時發現他的狗“叮當”成功地幫助了許多心理治療師所束手無策的病患;李博士稱“叮當”為自己的“治療夥伴”,並且就他的經驗寫了兩本書。

和柯爾森夫婦一樣,李文森也觀察到:“一隻寵物能夠提供無限製的愛和無條件的讚同”;而且,對很多人而言——尤其是兒童、老年人、和孤單的人,寵物還能滿足不可或缺的情緒需求。

寵物幫助小孩鬆馳家庭和學校的壓力與緊張,並讓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擔責任。“負起照顧好一隻寵物的責任將會導致一個人樂於承擔起建立有意義,又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之責任。”

發現自己退休後失去了自我肯定與價值的人也能從寵物身上獲益很多。認為自己還是有價值、有用的人的觀念曾重新恢複、甚至更堅定。因為他們確信,他們所喜愛的寵物也會回愛他們。李文森說:“關愛和養育能提供一種成長的經驗,一個寂寞孤單的人若有了隻寵物就不會再孤寂了。”

貝克和蓋契爾醫生也有同感:“當人們麵臨了真正的逆境——疾病、失業、或年老所帶來的種種無力感,一隻寵物所顯現的熱情和親愛就有了一層新的意義了。而寵物持續流露的情感更顯示出:這個人的本質尚未受到損傷與破壞。”

有意義的關係

寵物也能讓老年人的生命重新獲得目標與意義。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以往的責任會逐漸縮減;孩子們離開家庭、自力更生了,自己沒有一份工作可做,朋友們又紛紛離去、各奔東西,或許連老伴也撒手西歸了。當無法調適這些重大變化時,對某些人而言,煩悶、沮喪、抑鬱、和寂寞就隨之而起了,生命失去了意義,求生的意誌也枯萎了。

精神學家稱之為“無助——絕望並發症”,這種情形在慢性和末期病患的身上也經常會看到,它的特征是放棄。是糟的是,正如貝克和蓋契爾聽說的——這種態度會產生微妙的病理變化,這種變化進而破壞了身體的生化係統、降低了對傳染病的抵抗力、並加速慢性退化疾病,如冠狀物脈性疾病和癌症的感染。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寵物一樣能夠派上用場了。

貝克和蓋契爾說:“當人們保持關懷的模式時,他們就是在保護自己免於絕望和放棄,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關懷’(care)這個字有很多意思,其一是‘擔心’(worry),你的確會擔心你所關懷的事物;不幸的是,關懷、努力、和擔憂結合起來就使我們很容易將老年視為一個應當過著”無憂無慮(carefree)生活的階段。退休後,很多人被迫摒棄了他們的擔憂、煩惱,這可能是致命的行為;不再關心任何事的人可能已經向無助、絕望並發症踏出了第一步。而那些最能隨遇而安、泰然度過老年的人們往往都是一些持續日常關懷行動的人;其中最令人滿意的就是對有生命的東西——例如寵物——所付出的關懷。

阿基亞瑪博士在奧克拉荷馬大學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出寵物是如何幫助人們適應人生最大的打擊之一——配偶之死。有兩組喪偶不久的寡婦(一組有寵物和一組沒有寵物者)分別就他們抱怨身體不適“生活型態、與人互動、以及對自我的感受等方麵做比較,結果證實:寵物有助於緩動傷衝對於生理與心理的衝擊。阿基亞瑪博士說:”有無寵物造成了很大的差異,沒有寵物的人有較多持續性的恐懼、頭痛、和驚慌的感覺,他們也比有寵物的人更傾向於依賴藥物。

並非人人都適用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從寵物身上獲益。受惠於寵物最多的人是那些真正喜愛動物、又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的人。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老年學家拉哥博士警告說:“擁有一隻寵物並不能保證就會得到健康的利益。一項全國性的調查顯示:我們所訪問的狗主人當中有40%說他們很擔心或不滿意自己的寵物。所以,對這些人來說,有寵物對他們的情緒健康並沒有發生什麼作用——甚至可能會有負麵的影響。”

拉哥博士給老年人寵物——大多數是狗,然後再記錄其情緒和生理健康狀況有何變化。幾年後,他提出了他的發現:“擁有寵物本身並不會對死亡率或健康狀況造成什麼影響,但是我們發現那些對寵物有深厚感情的人有更多歡樂的情緒、更能參與社交活動、而且肌肉緊張的情形也較少。更耐人尋味的是,即使這些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比同年齡層的一般人還要糟,他們卻能顯露出更高的精神、士氣。”

《再讀讀這個:飼養寵物之利弊》

就利方麵而言,寵物

一、提供無條件的愛和忠實的陪伴。

二、情緒低落時取悅你,焦慮時讓你鎮定下來。

三、幫你找回嬉戲與歡笑。

四、讓你的心靈遠離煩惱。

五、滿足你撫摸和親密接觸的需要。

六、增進你的社交能力。(研究顯示:擁有一隻狗的人比一個形單影隻的人更容易和別人打開話匣子。有寵物的人被認為是更有吸引力和價值的人,這使得他們更容易和別人打交道。)

七、賦予人生目標和意義。

八、增加你的自尊心。

九、在瞬息萬變的繁華世界中是個永恒的來源。

十、讓你有安全感。

十一、讓你走出戶外、接觸新鮮空氣、活動一下筋骨。

十二、恢複與大自然的溝通(天人之間的和諧是我們這個物質社會經常忽略的一點)。

就弊方麵而言,寵物:

一、需要每天的照顧和喂養。

二、會妨礙了旅行計劃。

三、會表現出令人難以接受的行為,如:過度興奮、激動。

四、可能會損壞了家具或其他個人物品。

五、一隻大小適中的狗每年的夥食費會高達二百五十到三百五十美元,一隻貓則會花費二百至四百美元之多。這還不包括領養費,和割除卵巢、看獸醫、申請執照、以及購買各種行頭的基本開銷。

六、可能會激怒其他家庭成員,破壞了家庭和諧。

七、可能引起煩惱和關切。70%的寵物主人承認自己害怕過他們的寵物會被車子撞到成被綁票;所幸,這些焦慮隻是偶然出現。

八、最後終歸一死。這可能就會讓主人幾度陷入悲慟、哀傷中。

玩樂

上一次你隻是為了好玩而做了件真正愚蠢的事是在何時呢?就像迅速地拉著你的舞伴到舞池中央,手牽手、背靠背,渾然忘我地翩翩起舞。或者,你是否有過這樣的衝動:在一個充滿歡樂的宴會中,站到餐桌上、雙手在嘴巴周圍形成一個擴音器、大聲粗啞地喊著“我要大家起立,歡呼、喝采一番!”然後讓你的朋友——甚至陌生人——給你熱情的喝采、而從中得到鼓舞?

激動!唐突?的確。不是你的風格?可能。除非你和溫斯坦博士一樣,他有一種奇特的能力——能激勵最沉著、鎮定的人表現出他們不受壓抑、頑皮嬉笑的本性。溫斯坦博士“瘋狂”的方法相當簡單,他相信:良好、誠實、無競爭性、沒有拘束的樂趣對於完全的健康——包括身、心、靈三方麵——是必要的。

然而,溫斯坦博士那樣年輕、淘氣的嬉笑背後卻蘊含一個嚴肅的關切。他說:“成年人的問題就是失去了玩樂、嬉戲的能力;我們在一生的前五年做最多的玩樂——使用右腦(藝術、創造的中心),然後我們入學接受教育、學習左腦(分析、學習的中心)的能力。問題就在於:我們把右腦給完全拋到背後去了。”就在這時候,生活也開始變得無趣、艱難了。

溫斯坦博士說:人的本性並非是沮喪厭煩的,然而每一個人卻都會變成那樣子。我認為,厭煩是一種慢性自殺;但是,你根本不必對生活厭煩,太多的壓力和工作會使人生病,而玩樂真的是降低壓力的基本要件。

加州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波斯基博士把玩樂描述為“是兒童最需要卻為成人所忽略的事”。他說:“玩樂‘玩樂’的意思就是做你所喜歡做的事,沒有任何特別的目標。有些成人從不允許自己有那種無目標導向的行為;他們總是在設法完成某件事情。但是,成人必須有一段鬆手、停止的時刻;在那時候,他們不會賣力地尋求達成任何目標。”

藉著在全國各地大學、正式集會、甚至安養院之前討論他們的“樂趣”哲學並表演其頑皮的滑稽動作,溫斯坦和一些加州伯克萊的有心人士向成人的嚴肅特性挑戰。在一個工作室內,溫斯坦讓一群完全陌生的人玩一大堆童年的遊戲(已被改變成無競爭性的樂趣);藉此他能夠將他們轉變成開心、快活的好朋友。而且他真的能讓他們翩然起舞,甚至主動要求別人熱烈的鼓掌、喝采。

“小孩子的嬉戲是以競爭為基礎的,這或許就是大多數人停止玩樂的原因。”溫斯坦博士這麼說。

然而,嬉戲也能夠是一件自然發生的事情。溫斯坦說:“成人的生活充滿了壓力。當你走進了一間充滿陌生人的房間,你可能會感受到一些壓迫感:這些人會是怎樣的人呢?他們是否比我更好?他們是否會喜歡我?但是,當你輕鬆地談到某個通俗的話題——例如你在十二歲之前的童年生活——之時,你將會發現到屋內每一個人幾乎都有過類似的經驗。你逐漸了解這些人,並且發現到他們就和你一樣呢!”

溫斯坦博士認為嬉戲是一個很大的平衡媒介,“人的生命中需要嬉戲,我的方法隻是讓他們回意起嬉戲、玩樂是多麼有趣。你玩什麼?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玩了呢?”

紐約一名家庭與婚姻諮商方麵的精神醫學家,也是“不要顧慮好或壞”一書的作者霍特說:“當人們讓注意力離開例行工作,並給自己一點慶祝的時候,就會有很大的利益產生。當我們把注意力移到較令人愉快的事情上時,我們就不會費太大的勁了;我們也不需要用鎮靜劉或其他樂物來讓自己覺得好過些。我們自己的身體內有一種叫”內啡素“的重要物質,它會采取行動來提振我們的精神、或給予我們的精神、或給予我們慰藉。”

塔格認為:人產經常過份重視他們生活上的例行工作、日常事務,而忽略了娛樂的重要性。他說:其實,娛樂對我們的健康有實質上的重要性。“但是,當我問我的病患是否享受生活中的樂趣時,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瞪著我看,然後說:‘樂趣?’”

“我個人則會找任何藉口來慶祝一下,包括每一個基督教和猶太教假日。你也可以弄一份大日曆,列上每一個人的生日——甚至喬治·華盛頓,然後你就能準備一一為他們慶祝一下。我說‘慶祝’並不是無所事事或浪費時間,而是讓一些因某個不錯的主題所產生的美好思緒掠過你的心靈。”

嬉戲玩樂的重要性遠超過鬆馳日常生活的壓力。溫斯坦博士和其他跟他一樣的樂天派“頑皮族”都會讚同:嬉戲與歡笑也是對抗疾病的重要武器。

一個生存的理由

一名加州醫生西蒙頓親眼目睹到玩樂在提振惡性癌症病患精神的價值。他說:“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生病了時,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玩樂。其實,不應該這麼做;玩樂是必要性的,而非選擇性的。”他會成功地將這樣的態度打入許多病患的中心。

西蒙說:“玩樂是一種會產生喜悅情緒和愉快經驗的活動,而喜悅和愉快會增加我們的體力;玩樂也鼓舞我們生存的欲望,因為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了。”

但是更重要的是:玩樂也提升了創造力。這種潛力也是大多數人——尤其病患——經常都不會想到的。

西蒙頓玩遊戲時一點也不害羞,甚至在溫斯坦博士的工作室裏也是一樣。他說:“玩樂時,你能撇開規則、改變限製之條件。”他舉了一個童年時代的遊戲為例:警察抓強盜。在一個下午的玩樂中,好人、壞人、甚至劇情都可以改變許多次;“藉著這麼做,玩樂迫使我們發揮創造力;創造力是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克服無法治療之疾病的重要利器。”(請看第十一章“創造力”)

西蒙頓認為:重點就在於——玩樂所產生的良好感受和高昂體能會強化生存的意誌,而生存意誌又能延長壽命。

想想看,你多久會有一次這樣的經驗:整天都想不出有什麼有趣的事可以做。對一個生了病的人來說,這種經驗更頻繁。西蒙頓醫生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是:請他的病患列出四十件他們覺得有趣的事,當生活枯燥無味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從這些項目中得到靈感。

西蒙頓在增進其病患之玩樂特質時,有一個方法十分成功,就是——耍把戲。而且,在教別人之前他必須先學會。“你可以耍各種小把戲”他說:“可以拋擲皮球、柳丁、甚至袋子到空中,再接住、再拋……。”

對樂趣毫不羞怯的喜愛

想往未知、神秘的好奇心理,玩樂的能力,以及對樂趣毫不羞怯的喜愛——這些都是值得保持到成年時期的天真特性。有些人可能還會加上:不須顧慮到自己的外貌、長相;以及每當需要做出一個滑稽、好笑或愚蠢的小動作時,能夠撇開嚴肅拘謹的自尊。

波斯基說:“讓我們來分辨一下幼稚(childishness)和天真(childlikeness)之不同;前者是負麵的,後者則是正麵的。例如,時機恰當時,玩樂是不會幼稚的;時機不當時,玩樂就會是幼稚的。”

艾芙蓉在她的一本歡樂小書“如何像孩子般吃東西”之中提供了一些洞察兒童世界的方法,可以用來說明波斯基博士的觀點。例如,恐怕你已經忘記了,這裏告訴你如何吃馬鈴薯泥:“輕輕地把薯泥頂部拍打成平坦的,挖幾個小凹陷,把它們想成充滿濃湯的小池塘,用你的叉子在池塘之間切割出河流,然後看著濃湯在它們之間流動。再裝飾一點豌豆,不要吃哦!”

兒童對於創造的喜悅,他們對於色彩和結構的著迷,以及他們拒絕做某些違反自我意誌之事情的執拗——這些都是我們喜歡於適當的時刻、場合和理由下在一個成人身上看到的特質。適當時機很重要,譬如,在用餐的時候就不宜了。真正的成熟就是:知道何時何地某些行為——甚至像個小孩子那樣——是適當的。

為何要玩樂

為何嬉戲、玩樂這麼重要呢?這是社會科學家爭辯多年的一個問題。他們模糊曖昧的理論以數十種不同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但是,目前甚至連“玩樂”是什麼都很難達到共識。即使很容易在一雙狗、海豚、或兒童身上辨認出玩樂的行為;它也可能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出現,以致要予以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有幾點是可知的。首先,你我都知道我們之間之所以玩是因為有樂趣可言,而這樣的理由就足夠了。艾裏斯博士在“人們為何玩”一書中寫說:“專家做過的研究清楚地顯示:年輕人所沉迷的玩樂行為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波斯基博士也補充說:“小孩子需要玩樂。如果他們沒有把適合該階段的情緒問題表露出來,如果他們不被允許”成為小孩“的話,日後他們的生活上可能就會出現問題了。”

不停地尋找刺激

其次,艾裏斯博士引述一名早期研究者的話說:“大致上,高等動物的玩樂行為比低等的更為頻繁、更多樣化、每次發生的時間也較長。長低等哺乳動物比起來,魚類的嬉戲不頻繁、並且是個定的;而狗的嬉戲則不像猴子和長臂猿那麼富於變化、時間較短。”

這些到底有何意義呢?“人類動物園”一書的作者摩利斯博士指出:玩樂是我們無休止地尋找刺激之一部分(譯注:注意此處的“刺激”)是指stimulation,而非excitement)。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神經係統比低等動物的更先進,所以要更長且更複雜的刺激才能滿足我們;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對這個世界探索、再探索,每一回合的玩樂就是一次探索之旅。

或許從負麵來看,更能烘托出對人生抱持天真之樂趣的好處。

成人生活中最普遍出乎預料的事當中,其一就是:我們能夠像小孩一樣地流露情緒。如果一個五歲孩童不開心,我們是不可能會誤解他的情緒的;二十年後,這名兒童將會知道:某種程序的控製是成熟的象征。他也會設計充分的“成人”偽裝來掩飾自己的不快樂,不讓別人——甚至自己——識破。

波斯基博士說:“如果你不讓那些情緒流露出來,你可能就要在別處為它付出代價;它可能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例如:厭抑的憤怒或許會造成沮喪鬱悶、或甚至身體上的疾病。”精神神學家,也是堪薩斯州維契塔的“人類功能促進中心”之負責人瑞爾登說:這裏成人生活中所出現的狀況可以被當做是“情緒的便秘”。

瑞爾登醫師說:“身體的許多器官——如心髒、膀胱、或腸子——基本上都是充滿/保留/釋放的器官。你的膀胱會充滿和儲存;但是,你如果不釋放它,它就會爆破。情緒的運作也是這樣,麻煩的是:小孩子的宣泄機能沒有問題,可是許多成人卻困難重重。”

然而,要盡情玩樂並不如你所可能想像的那麼容易,原因之一是:歡樂以常會騷擾你的良心。西蒙頓博士說:“你是否輕常在玩樂的時候對自己說‘天啊!我應該在工作才對啊!我有好多事再做!’?”不必覺得難受,因為不隻你一個人這樣而已;這種症候相當普遍,而且是應該被忽略掉的。隻要確定自己不要玩得太過火就行了;因為,過與不及都是不適宜的。

西蒙頓說:“如果我們工作過度、玩樂不夠,就容易感到沮喪;如果我們玩樂過度、工作不夠的話,就會覺得懼怕,以為我們忽略了自己的責任。”

將你玩樂的時間留到假期也未必有什麼用,西蒙頓說:“在假期中玩樂確實很難。想想看,我記得自己度假時還必須一直照著進度行動:四點以前歸還小艇;六點以前出去吃晚飯,以便早一點回來;因為明天一大早就必須起床了。結果,花大錢卻玩得不怎麼盡興。”

西蒙頓博士承認:讓玩樂溶入他的生活中並非總是容易的,因為他往往太賣力工作了;但是,仍然騰出時間規律地從事玩樂活動。

他建議意誌消沈、精神不振的人籍規律地在生活中注入玩樂、嬉戲的成份來振奮自己。開始時,每天或每周特別抽出一段時間來從事玩樂的活動;然後,拋開一切、盡情歡樂。記得:玩樂是必要性的,非選擇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