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醫生吉爾博士指出,那些被社會教成不哭的人,該重新學習哭泣的能力。
魯絲博士說,“這並非玩笑,男人和女人一樣需要這種舒發。”她在著作“你的第二生”中,提出一種“哭泣的技巧”。
她寫道:“確定不會有電話或訪客幹擾你時,舒服地坐下,將你的手放在胸前頸上方,呼吸隻到手放的地方,別更深,開始出聲急促吸吐氣,傾聽喘氣聲中的感覺,發出像嬰兒一樣的哭泣聲,仔細聽,感受其間的悲傷,允許自己低泣,回想傷心的往事,發出配合以往心傷的聲音。當你這麼做時,允許自己的人性流露,你就不會難以發泄。如果剛開始很難,就繼續練習。若感到太陽穴隱隱作痛就做此練習,因為那是你抑製哭泣的訊息,你累積過多壓力,才眼花頭痛。因此若在太陽穴上感受到一絲壓力,挪出時間做一下哭泣運動。你醞釀起足夠的自憐,哭上幾分鍾,就能舒解。你能和其他人一樣感受到解脫,也就是放鬆。”
將痛苦呻吟掉
練習哭泣時,也許你也想訓練一下呻吟的技巧。塞弗瑞博士認為,自遠古以來,人們本能上就以呻吟舒解情緒和肉體的痛苦。
例如,在醫院中,手術麻醉過後,病人自動開始呻吟。同樣的,人在非常痛苦時,也會以呻吟來舒解。塞弗瑞博士在壓力課中教導呻吟,他認為很不幸的,醫生和護士常視此為負麵的麻煩,因此不鼓勵病人呻吟。
“一次上課中,有許多護士參與,我談及呻吟的治愈功效,說明盡管文化上我們並不鼓勵在別人麵前呻吟,但那仍是健康的一環。有些學生顯然不相信,因此我決定介紹他們認識呻吟。”
別尷尬
“我要他們仰躺在地毯上,放出全身的呻吟。我先示範一次,他們看著我呻吟,聽見我呻吟,知道該怎麼做。但他們尷尬地笑了。我再鼓勵一下,他們才各自就位。當我要他們開始呻吟時,出現的是咯咯的笑聲,他們仍然覺得不好意思,當然也與緊張有關係。我讓他們舒發完所有的笑聲和緊張,在笑了幾分鍾之後,每個人都開始伴著背景的爵士樂,呻吟起來。”
在用力呻吟十五分鍾之後,塞弗瑞博士要參加者描述一下感覺,以下是其中的一部份:“這星期來我第一次覺得這麼放鬆。”“不緊張了!”“頭不痛了。”“我覺得身體輕盈又放鬆,內外皆然。”“我內心安定下來。”“我在課程中有了全新的鼓舞。”“也許真的有方法可以舒解壓力和緊張。”
塞弗瑞博士提醒他們,這短暫的放鬆,沒有壓力也不再痛苦,全拜呻吟所賜,他們既沒服用藥物,也沒做任何像瑜珈之類的運動。她說:“我想要他們知道,從某些身心壓力中獲得解脫,基本方式非常簡單。隻要躺下來,盡力呻吟十分鍾以上。如果不能夠躺下,就站著或坐著,效果一樣。”
呻吟使你身體放鬆。人在沉重壓力下最主要的欲望是想放鬆。呻吟使你全身溫和且有韻律地動,使你放鬆。首先,因為呻吟需要規律的橫膈膜呼吸,供應最充足的氧氣到全身。此外還在你體內產生強烈的震動,有內在按摩的效果。在你一直呻吟,愈來愈放鬆之後,就能感受到在你喉嚨、胃及胸口所產生的振動,有時連靜脈穴都感覺得到。通常,身體放鬆時是最佳自療的情況。壓力不能治療也無法紓解痛苦。
在心理上,呻吟也是健康的,當你有意識地呻吟時,你的心便有注意力集中的焦點。塞弗瑞博士常建議呻吟者想像著憤怒、傷害、恐懼或挫折的情境。他們吐氣時,則注視著造成壓力的根源被排在身心之外,那樣的話,心理係統便融進呻吟之中,在意識中便將毀滅性的疲憊情緒吐出。
強烈的呻吟從深吸氣開始,一口氣似乎使下腹部充滿,在裏頭感受到壓力後推出來,在喉頭遇上一時的障礙;在衝出喉頭之際,經過聲帶,就發出類似呻吟的聲音。
呻吟通常較激烈,較大聲,也比歎息更急迫,而其目的也和歎息不同。歎息通常隻是象征性的發泄,如“真高興結束了”之類。例如在大考結束,長篇報告交出去、重要會議結束或健康報告顯示一切無恙時,你都會鬆一口氣,在這種情況下的歎息,身心均是放鬆的。
相反的,呻吟並不適合壓力解除之後,而是在壓力之中。呻吟像個瓣膜,釋放出如波濤洶湧般的壓力和痛苦;不管壓力感有多惱人或痛苦,讓它離開你,否則就像垃圾堆放在屋內,不僅惡臭四溢,終有一天將房子塞滿。因此若讓痛苦和情緒屯積在體內,終有一天會使你整個自我崩潰。
強大的壓力和痛苦開始減輕時的哼吟,是呻吟的溫和形式,表示盡管痛苦仍在,但不再強烈到想呻吟。哼叫表示壓力或痛苦持續但已在可忍受範圍內,有安慰自己的效果,亦有助於消除焦慮。
歐伯林學院有個傳統,在期末考周,學生按固定時間聚集在社區中心附近,一起哼叫。他們借此紓解考試期間的強大壓力,一起哼、呻吟、大吼、搖踏,以發泄焦慮和恐懼的心情。
搖上車窗
在固定時間使用呻吟法,效果更明顯。有位某部門的顧問,一天工作下來,常遭遇挫折,他回家後,將老婆、小孩和寵物當作發泄對象。塞弗瑞博士建議他在下班途中呻吟。“將車窗搖上,沒有人聽得見,將整天感受的壓力都呻吟出來。”這人將半小時車程挪一部分時間呻吟,幾天後,他發現進入家中車庫時心情輕鬆,不需拿老婆小孩出氣,因此,他決定將呻吟列入每天下班途中的例行公事。
對於在工作和人除關係中常有“不得不”之感的人,呻吟是種寶貴的壓力舒解法。例如,公司主管、經理人、護士、教師以及父母們,日常生活中幾乎每天,甚至每小時都難免有壓力、衝突或挫折,呻吟並不能消除壓力來源(除非換工作),但呻吟能使你在壓力形成過程中即獲得舒解。
呻吟時得注意一點,應在不會打擾別人的地方進行,例如,關上車窗的車內就可以。或者如果無法避免被聽見,你得先告訴他們,待會兒他們聽見的呻吟聲,並不是求助的訊號。
發泄怒氣的健康方法
發泄或不發泄,這才是問題。
生氣的感覺需要爆發出來或咬著牙強忍下來,即使在心理學領域內亦爭論不休;例如社會心理學家塔夫裏斯博士的爭議性著作“怒氣:被誤解的情緒”即是一例。
塔夫裏斯博士反駁壓抑怒氣危害健康的一般想法,認為怒發衝冠遠比保持平靜更具殺傷力。例如心髒病高危險群的男人,也就是所謂型性格者,常過易於衝怒。
塔夫裏斯博士以一項龐大的研究計劃,追從三千一百五十四位三十九歲到五十九歲的加州男性數年,收集易造成心髒病行為的資訊。
她說,類型(Type A)個性的好門和沒耐心,和心髒病發作有關連。較易患病的人比起健家庭中不應該有獨裁權利出現。大人犯錯應該願意道歉。幸福的家庭是藉著良好的經營來處理危機。斯汀尼博士說:“即便是在最黑暗的光景下……向積極正麵的方向看,不論多渺小,仍然集中目光在其上。”
所有我們訪談的專家都注意到,幸福的家庭有一共同的特質:他們努力地向快樂邁進。
阿若絲博士強調:“要維係良好的關係,你必須付出努力的代價。這就好比培植一棵植物一樣,你若不灌溉,不給予它陽光,它便不會生長。”賀寧博士亦表示:“這並不容易。要找到一個讓大家都和諧生活的方法的確是一大挑戰。這需要運用善意、思考、問題解決及幾分智慧。”
斯汀尼博發現,他所研究的“家庭是采取主動的,他們並非隻被動的反應現實,而是促使事情發生。我們也許談了太多有關家庭……被環境所擺布的事。實際上,家庭有許多方法使他們事情發生。我們也許談了太多有關家庭……被環境所擺布的事。實際上,家庭有許多方法使他們的生活更美好。這些幸福家庭正是運用了這種積極主動的能力。”
金錢的憂慮
——如何停止預算沮喪
家庭治療師已開始發現,金錢的憂慮會導致家庭中主要的一些心理壓力——焦慮、緊張、失眠和消沉等等。而最後,這些現象則會增加生理的失調情形,例如關節炎、高血壓、潰瘍和心髒病。
在一項調查中,受試者被問及,在他們的記憶裏,那些情緒反應與金錢有關。七一%認為是焦慮;五二%認為是消沉;另五二%則認為是憤怒。
那是由於太多的東西與我們求生的能力緊密相連。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金錢代表著安全——一種負責照顧我們生活的方法。對部分其他人來說,金錢意味著控製或權力。
佛羅裏達州立大學副教授兼家庭治療訓練理事艾維特說:“在家庭中有個心照不宣的秘密,就是誰控製了金錢便控製了這個家。也就是說,誰付錢誰就有權力。”
對某些人而言,金錢代表著聲望——表示“這是我的能力辦到的”。
因此,顯而易見的,當這些價值(不管對或錯,真實或假想的)被剝奪時——藉著金錢貶值或是更糟的失業——人的自尊便可能嚴重受損。擔憂、自責節節上升,而對未來和自己的信心卻一落千丈。更壞的可能是,盼望和進取這些使人勤奮工作的特質,都被破壞殆盡。
堪薩斯州明尼格診所的資深心理醫生莫德林說:“重點是我們要能夠加以處理,使家庭焦慮減輕。我們必須認知金錢問題的本質而不應變成彼此憤恨。”
賓州心理諮商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納塔斯表示:“這可能很困難,特別是如果夫婦二人對金錢的價值觀完全分歧的話。”
達拉斯一位開業的心理學家班尼斐博士同意地說:“每個配偶都有他自己處理金錢的一套方式,這就好像一張深刻在他心中的藍圖,源自於他父母處理錢財的方法。當一對夫婦麵臨到財務危機時,他們便自動地回到那張藍圖裏尋求處理之道。他們常發覺彼此擁有著十分不同的藍圖,因此衝突便開始了。”
夫妻共同的財務藍圖
班尼斐博士說:“首先,我教他們溝通彼此不同的觀點,並且仔細觀察他們從各人父母那學到了些什麼財務之道。然後發展第三個藍圖:一個完全屬於他們夫婦共同的藍圖。不會再有人感覺這是你的做法而不是我的,因為他們共同擁有了一張聯合的藍圖。倘若夫婦學會磋商、妥協和溝通(亦即團體合作),那麼很少有什麼事是他們無法解決的。這對於麵臨失業的夫婦而言,格外重要。”
費城天培大學諮商中心一位心理學家偉利斯指出:“即將經曆生活中壓力經驗的人,往往傾向於退縮。他們壓抑心中的恐懼。環顧周圍的人似乎不願分享他們內心的緊張,並且擔心將受饑餓和失業之苦。結果,他們容易以為自己是唯一有困難的人。這隻能使他們更沮喪,更有壓迫感。終究,你必須認清一點,你是能叫自己改變的最佳人選。”
偉利斯博士說:“一開始,你需要和其他人建立起強固的支援係統。我們每個人需要和不同的人,建立不同層次的親密度來生存。人類無法靠著單打獨門而活得很好。我們需要在人際關係中,冒著一些風險去信賴他人,藉著學習傾聽他人和自己來做到這點。這是一個方法,讓自己知道其他人也處於相似的景況,雖然有所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問題。這可使我們在壓力下覺得自己並不孤單。”
莫德林博士也表示:“發展連帶感——也許藉由成立一個民主家庭會議——乃是達到互助的一個方法。”
事實上,根據密西根大學社會研究機構研究學者郝斯博士指出,家庭的社會支援層次,特別是配偶的,可成為抵抗壓力的主要力量。人需要再確認自己是有價值的,並且相信問題並非全是他們的錯。對他們而言,認知自己並未失敗,而隻不過是環境事件下的犧牲者,是很重要的。
郝斯博士說:“即使是在長期的失業下,我們發現,那些在情緒上受到強力支持的人,其感受的壓力程度較低。”
班尼斐博士說:那些盡力視財務困難為創造機會的人,會觀察整體的局勢,並且以其為挑戰——一個成長機會的挑戰。他們會嚐試不同的想法,然後發展出一個對自己最好的方法。在這些團結合作的夫婦中,閃爍著一股正麵積極的態度。
爭取主控權
莫德林博士表示“金錢的限製並不必然意謂著金錢憂慮。暫停並且清算一下財產,然後采取點行動——任何行動,不論多簡單或多微不足道都聯勝於無,因為任何你采取的行動,都能使你減少無助感和更能夠控製自己的生活。”
“蘇菲亞波特的金錢手冊”一書的作者建議:“不論你賺多少錢,仍無法負擔得起所有你所想要的東西。由這個前提,我們可以接受以下的理論——你賺得愈多,欲望就愈大。下定決心,當你實在很想要某件東西時,就犧牲另一樣東西。”
同時,請檢查你的年收入和支出。如果你的收入似乎少得不夠周轉,那麼你可能是忘記將那些零星花費預算進去——但是那些零碎的小項目,卻可以把你的收入既食到一毛不剩。或者你可能疏忽了一些大項目,那些足以使你的收入大量滑落的開銷——例如房子、車子保險和健康保險。又或許你遺漏了一些意外花費,譬如汽車或房屋修理。
一次就把這些項目預算進去是很重要的。把每個月的生活花費分開在另一帳目下,可使你在要繳年費用時,負擔較輕。
談到年度事件,千萬別讓山姆叔叔在繳稅時間打敗你。從每月薪水中先預扣幾塊錢,然後等著退稅,而不是稅車。
“我如何在不自由的世界找到自由”一書的作者布朗尼表示,要學習什麼事值得付出努力,什麼事不值得。不值得為一點芝麻般的開支焦慮——譬如十美元或十五美元以下的花費。布郎尼在書中寫道:“我常看到一些人即使不是花上數周也是花了好幾個小時來反覆思索著區區十五美元的花費。他們覺得必須這樣,因為財力有限。當然,這種選擇是很主觀的。有些人愛逛街購物,我卻寧願花時間聽場歌劇或做愛,也不想傷腦筋選擇六塊錢的東西或八塊錢的東西。”
然而,另一個極端也不見得更好——濫用信用卡。伊利諾州美國信用協會顧問莫瑞斯說:“我曾看見有些夫婦負債達三萬美元。他們有十六或十七張信用卡一起使用,以分散他們可用的信用。這是對製度的一種過度濫用。這些人利用信用卡來補足他們的收入,到頭來卻發現自己欠債累累,難以償還。負這麼多的債,真是令人驚駭。”
莫瑞斯繼續說:“我們的第一個建議是減少信用卡。也就是所謂的‘塑膠切除手術’。此外,信用卡的利息很高,而你本可以善加運用那筆利息錢的。這並不是說信用卡是不好的,而是你該如何利用它的問題。隻要你要買的東西是在你的預算控製下,就放心賒帳。當帳單來時,一次付清全額——而不要隻付最低限額。如果你付不起全額,就表示你花費過度了。”
隻要你還健康,就不要花超過必要的錢在醫療保健上。如果你是老年人,學習利用一些你權利參加的合法醫療計劃。華盛頓特區退休人員健康提倡服務協會,老年專案計劃專家琨特絲建議:“如果你覺得不合理,要勇於要求醫療保健費用的理賠給付。隻有3%的索賠案會實際受理,但在這3%中,差不多有半數可得到更多的給付。老年人常常不敢提出抱怨。他們擔心給付反而減少了。”琨特絲向我們保證,這絕不會發生。
善用你的錢
當然,我們的計劃是要你能夠善用自己的每一分錢。有一個獨到的方法,就是好好利用舊貨商店。不但是在那兒購物,並且也可以當作收入的來源。一位來自賓州的老市民塔克女士就是這麼做的。她發現自己可以把舊衣物(包括鞋子和的提包)賣給附近的舊貨店,並和店主分一半的利潤。塔克女士說:“有些舊貨商會提供60%的利潤給你,而自己拿40%,隻要你把衣物賣給他們。這完全視商店的政策而定。”
在舊貨商店購物的風氣也日趨流行了。塔克女士回憶道:“就在幾天前,我無意中聽到一位客戶告訴店主,她將有一次加勒比海海上之旅。她想知道是否有任何適合她這趟旅遊的東西可買。結果,這位女士滿載著一籮筐品質還不錯的衣物而歸,而花費隻卻有原價的四分之一而已。”
當你的錢很有限的時候(即使不是),如果你知道如何有智慧地花每一分錢,那麼便可以減少自己的焦慮和擔心。
波特說:“當你花錢時,你所買到的多是物質的東西,如麵包、鞋子;你所做的決策將決定了你一生的過法。你的決策可引你更接近——或更遠離——自己的抱負、憧憬和那些對你有意義或毫無價值的東西。花些時間想一想你自己的人生哲學,和對未來的理想抱負。發展一套計劃來掌管你的花費。那麼你將會朝向一個對自己最有意義的人生邁進。”
幽默
前“周六評論”的編輯卡森羅患了醫師診斷為“無法治療的病”,但是他仍然推出了“趣味鏡頭”精彩情節和馬克斯兄弟影片,因此使自己在諧趣片段娛樂之下健康狀況有了顯著的改善。他對於自己自稱為醫治過程的軼事、趣聞之記錄後來變成了一本暢銷書——疾病的剖析“這是個成功的個人經驗,許多人也把它當做是”幽默即希波克拉底“(humor-as-Hip——pocrates,譯注:希氏為古希臘的一名醫生,有”醫藥之父之稱)這個理念的最佳實例。
而,在那之前就已有不少科學家花了數年的時間研究大笑的許多益處。研究報告充斥著專用術語,連標題都幾首會讓人打瞌睡;如“歡知和神經末梢血液的氣氣飽和狀態”,這些研究將幽默精密分析並且在臨床上搜尋引發幽默的內在因素。
他們發現到:幽默和身體的生理狀態有很重大的關連。這是根據慕迪醫生在“笑了又笑:幽默的療效”一書中所寫的。他又說:“這些年來,我碰到了為數驚人的這類個案:很顯然的,病人藉著大笑讓自己回複到健康的情況。或者,至少以自己的幽默感做為麵對疾病時的積極反應。”
慕貝寧醫生報告說:“幽默感和長壽之間是有關連的,而大笑的確有麻醉的效果,”幽默和痛苦間也有一種逆轉的關係“他的推測是:因為大笑會使肌肉亂了步調(在一連串的大笑下,往往會試著緊抓某種東西以支撐住身體,使之不致顛躓或仆倒);因此,與肌肉有關的疼痛就可能在一陣大笑後隨著消失了。他的”劇情說明“如下:”在某人肌肉中不自主情況下所產生的緊張引起了頭痛;這時給這個人一個幽默的刺激,接著他捧腹大笑。於是,他肌肉中受影響的部位之緊張程度降低,而疼痛也隨之緩和、紓解了。慕迪醫生表示:他有一個也是當醫生的朋友,他隻要藉著讓病患大笑,就能夠治好他們的緊張性頭痛。
還有一種說法是:大笑會刺激大腦分泌一種幾茶酚胺(catecholamine)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再引發“內啡素”——體內的自然止痛劑——之分泌。也可能是:大笑的麻醉功效最主要就是,它能夠把我們的注意力從疼痛上轉移開來。
續澤西州康登市勞德斯地方複健中心的醫學主任魯沙柯夫說:“很多疼痛都是情緒性的,如果你沉溺在自憐自艾中,疼痛就會加劇;相反的,透過喜樂和歡笑,你就能夠緩和焦慮與沮喪(慢性病痛經常會有這種情緒產生),進而消除掉疼痛。”
笑走壓力
幽默有舒解壓力的功效,這是眾所周知的觀念了。有人說:大笑緩和緊張,打破消極負麵的模式,並且幫助我們正視自己的問題。事實上,哈佛有名的醫學博士法蘭特會經針對中年健康之因素進行一項研究,結果認為:幽默是健康的人們用來對抗壓力的一個主要的機能。
幽默已被認為可以減低在高度壓力的生活形態下得冠狀動脈病變之危險,正如卡森所指出的:它不但有助於擴散焦慮和憤怒,而且也能阻止驚慌的蹂躪、肆虐。由心髒病所引起的驚慌可能會和心髒病本身一樣的危險。它會壓縮血管、使心跳不穩定。但是,經由幽默、重獲自信、和積極思考,你就能夠控製住驚慌,也因此加強了你康複的希望。根據卡森的說法:大笑會創造出一個醫治的環境。
而且這包括了所有的疾病,不隻是冠狀動脈性病變。正在萌芽階段的心理神經免疫學的領域也提供了肯定的證據說明:像沮喪、抑鬱這種消極負麵的情緒會消弱了免疫係統,讓我們更容易罹患大大小小的疾病——從感冒到癌症都有可能。因此,像幽默、大笑這些積極的情緒則會有相反的效果,幫助我們使自己的免疫係統更強、並保護我們不受疾病的攻擊。
馬裏蘭州瑞斯特思鎮的心理學家歐森說:“生病的人——特別是還有沮喪、抑鬱情緒的——對自己太苛求了,凡事容易太過認真、鑽牛角尖。”這就是醫生們正在發現的事實。即使探究大笑的化學作用的科學研究很少,但是現有的研究結果都能支持這樣的理論:好的幽默會產生良好的健康狀況。
事實上,為了證明大笑對身體健康有可測量的生理影響,卡森的醫生會經在他大笑之前和數小時之後分別測定他的呼吸升降速度。這個測試發現到身體有發炎的跡象,這是卡森當時罹患的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卡森說:“每次至少都降了五個單位;這個下降本身沒有特別意義,但是它卻能持續並累積起來。”
其他的醫生也以科學的方法證明了:大笑會加強呼吸並且對抗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成份。其實,有些醫生所開的處方裏也包括了幽默,其至以幽默取代藥物;他們一向認為,一個人真的可能會因為大笑而恢複健康。
按摩體內器官
有些研究人員也表示,藉著大笑,我們能給自己體內的器官提供一個有益健康的訊息。或許,原因之一是:早期人類在開始以直立的姿勢行動時,失去了自然的內部摩擦(按摩),而大笑剛好發揮了某種補償作用。
而且,大笑也是很好的運動,卡森稱之為“內在的慢跑”。他的確說得很恰當;目前在史丹佛大學工作、享譽世界的笑果“生理學研究專家富萊寫過這樣的話:”和許多其他的情緒比起來,歡笑會引起不少的生理運動。肌肉被牽動、心跳速率加快、呼吸量擴大、氧氣的交換也增加,這些現象都和體能運動所希望得到的效果類似。“臉部、手臂、雙腿、和複部的肌肉都做了一次小型的運動(還記得上一次你捧腹大笑時,你的肚子”痛得多厲害中嗎?),甚至你的橫膈膜、胸腔、和循環、內分泌係統也都做了次活動。
因此,一般人相信:大笑和幽默對你是有益的。於是,我們所需要知道的就是要如何製造出那些健康的笑聲,並且把它們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歐森醫師說:“雖然能使你大笑的情況有很多,但是並非所有的情況都有醫治的性質。幽默要成為一種治療的工具,就必須是建設性的、而非攻擊性的;因此,必須排除諷刺和譏誚,而這些人的快樂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總之,你為何大笑和你如何大笑是一樣重要的。
歐森醫師解釋說:“幽默有三個層次:其一是嘲諷揶揄,但這是破壞性的。其二是出人意料的雙關語,這有積極正麵的性質。其三是普世性幽默,就是一種對於人生似是而非的真理與人生荒謬唐突之現象的賞析;這也是有積極、建設性的。有這種幽默的人可能會更有彈性,能屈能伸、收放自如;更能夠昂首闊步、麵對現實,泰然自若地度過生活中的失敗。我最喜歡鼓勵我的病患者應用這種幽默。”
慕迪醫生也有同感,他說:“有這種廣泛普世性幽默的人能夠隔一段距離、跳出自己所處的立場,客觀地看他自己和別人。這樣的人能夠在不失去對自我或一般大眾的愛與尊敬之情況下詼諧地觀察人生。”
假裝有趣
幽默——這聽起來像是世界上最容易吞食的一種藥。但是,如果你就是感受不到任何樂趣和歡笑時,怎麼辦呢?
“假裝啊!”這是“糖尿病患健康全書”作者碧爾曼和杜海伊所提出的建議;然而,她們的忠告適用於每一個人,不隻是糖尿病患者而已。
歐森醫師說:“你總要有個開頭啊!即使必須先經曆過那些歡笑的動作,也無妨啊!因為,如果你決定要健康、懷抱希望、和喜愛歡笑,你就應該呈現出那種心情。”
此外,每一個人都有顯露幽默感的潛能,而且我們與生俱來就有笑的能力。隻是,有些人的喜感從小就沒有得到正麵的增強;有些人即使在最嚴肅的情況下也能夠找到幽默,無入而不自得。
碧爾曼和杜海伊建議說:“排拒消極的人,讓你自己置身在積極的人們當中;因為這樣的人會讓你充滿喜樂和歡笑,而不是苦悶憂鬱、噩運劫難。”洛杉磯的一名疼痛控製專家布萊斯勒博士也補充說:“我發覺,一直和忄西忄西惶惶、小題大作的人們在一起會令人索然無味、枯燥冷漠。反之,意氣昂揚、精神煥發的人卻能振奮、激勵他人。”
歐森醫師認為示範作用是發展積極幽默感最快速的方法之一。如果你想要找個示範或小小的幽默訓練,你隻需要到塞拉拖格中心,那是個位於紐約州塞拉拖格溫泉的一個非營利性的教育訓練機構。到那裏時,在一間很小、可愛的辦公室裏,傳出略有禪意的笑聲。
如果教育學博士古特曼能心想事成的話,他將會揮動他的魔仗,把全世界的人都變成反常妄想症。我們希望他能如願以償,因為古特曼的用語“反常妄想症”,是指那些認為整個世界對自己是有益的,因此對人生充滿希望的人們,他們以樂觀的眼光看這個世界;藉著運用自己的幽默感、和領受別人的風趣,來到達快樂雀躍的狂喜境界。
塞拉拖格的幽默計劃既諮商服務之負責人古特曼博士說:“我喜歡玩文字遊戲,就拿‘幽默’這個字來說吧!我願意將它詮釋成‘你更’(you-more,譯注:取其與這個字的諧音之妙。)的涵意。對我而言,幽默這種東西會使‘你’覺得‘更’有自信、更與他人聯結、更輕鬆愉快、更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在我看來,它也是人們可以學習而得的一套態度與技巧。”
“據說:正常的美國人平均一天會笑十五次(或以上)。就某種瘋狂或誇張的觀點來看,我認為這大可以成為人們衡量、判斷樂趣的一個基準。事實上,我有時候會對自己發出挑戰,看看我度過了怎麼樣的一個禮拜。我是否一天有大笑十五次呢?”
“如果我沒有,那可能就暗示了我:我在自己所謂的‘從嚴肅到輕鬆之比率’上有點失去平衡了。我真的是那種全心投入、賣力工作、汲汲營營的家夥。而且,我知道:如果我再投入更多,又對它太過認真、在意的話,我就幾乎沒有什麼生產力和效率了。所以,對我來說,‘從嚴肅到輕鬆之比率’所呈現的問題都是十分關鍵的。”
除了能使你感覺更棒外,幽默的運用也能成為一種“領悟”的主要工具;就是古特曼博士所戲稱的:變“哈哈”為“啊哈”!(ha-ha to aha,譯注:又是一個很妙的諧音語氣之對比,代表“幽默”到“頓悟”。)它會讓你看清自己的習性與怪癖,然後對它們一笑置之,同時也能和別人一起對他們微不足道的失敗付諸一笑。在這兩方麵,它都是以適切的觀點正視人與事的一種健康技巧。
幽默與健康之間有正麵的關係,這是無庸置疑的;大笑與長壽間的關連亦然。一名專攻老人醫學的醫生曾經下這樣的結論:心理上十分健康的所有老年病患似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很有幽默感。
或者,就像另一名醫生所說的:“笑的人持續得久。”這話說得很有道理。
你的歡笑生活如何呢?
這是古特曼博士對他的顧客和讀者所提出的問題,他的季刊“笑料”充滿了幫助人們培養幽默技巧和態度的秘訣。以下來自“笑料”的一些建議有助於讓你的“從嚴肅到輕鬆之比率”得到適當和健康性的平衡,並且讓你成為自己內在“精靈”的好友。
戴上你的“鏡頭”眼鏡這是容易、有趣、又充滿笑聲的時刻。除了能讓你感覺更棒以外,幽默的運用也能成為頓悟的主要利器——古特曼博士所謂的:由“哈哈”變“啊哈”。一天當中抽出十分鍾左右,設法讓自己與工作的環境保持一段距離,假設它是“鏡頭”裏的情節,而你就是那部小攝影機;環顧四周,觀察所有愚蠢、好笑——也因此很人性化——的活動(這些活動就在十分鍾之前還似乎是非常嚴肅、冷酷、殘暴、和令人反胃的)。這可以成為一門相當發人深省的實物教學課程,而它所強調的就是“職業性嚴肅”的基礎是不穩定、會動搖的。
幽默靜坐從你一天當中最緊張急迫的一段時刻裏抽出五到十分鍾,停下來做個幽默靜坐活動。你不必在地板上兩腿交叉而坐,口中吟吟有詞;隻要坐在辦公桌旁就可以了,然後讓你的縱聲歡笑成為你的“吠陀”讚美時、虔敬的咒文。在“靜坐”期間,關上辦公室的門,與外界隔離;然後從一本笑話、或小說、或你為這個場合特別準備的一本幽默筆記簿(剪貼簿)裏麵安靜地讀個有趣、好笑的段落,或是播放一卷你所喜愛的諧星、喜劇演員之錄音帶。看(聽)了之後,靠回椅背、放聲大笑、盡情地笑;最後,再帶著輕鬆愉快、神清氣爽,甚至整個人煥然一新的心情回去工作。
合氣道(Nikido)這是一種日本的自我防衛方式,不使用任何攻擊性的舉動;而是溫和(卻有效)地使攻擊者的能量與動力失去均衡,藉此來轉稱他的攻擊方向。在鬥智時,幽默可以被用來當做合氣道,以轉變口頭冒犯者的方向。熟能生巧,在狀況尚未發生前你必須做的就是:藉著編造劇情(例如,關於某事件你和一個特別討厭的同事對上了;或是,幾乎為了每一件事你和你的嶽母/婆婆產生磨擦、陷入僵局),你為“衝突”狀況預做準備。為每一種狀況想出令人莞爾的話,記得那些可能出現的反唇相譏、辯駁的言辭,再把它們儲存起來;觀察精彩的連環圖畫應付咄咄逼人的追問之法,使之成為你“腳前的燈”(light on your feet,譯注:典故出自聖經詩篇一一九篇一〇五節)——或“計劃過的自發行動”。做了這些事就能裝備你自己,在緊張壓力下或令人尷尬窘困的時刻裏能夠優雅地行動。適當的合氣道運用者就像一名巧妙、老練的鬥牛士一樣,輕鬆地製服了暴躁的公牛(bull,譯注:此為一雙關語,另有粗野如牛、高大壯碩的彪形大漢之意)。備而不用你的合氣道(或舌頭功夫)(譯注:tongue-功夫諧音)。反應總比事後被奚落了,回家再懊惱自己早該說些什麼好得多了。關鍵就在於:讓自己保持收放自如、既輕鬆又機警。例如:有一次,當幽默大師班契裏要離開曼哈頓一家豪華夜總會的時候,他對門口一個穿製服的人說:“幫我們叫部計程車好嗎?”那個人的態度十分強硬、傲慢,他冷淡地回答說:“抱歉啊!真不巧,我是一名美國海軍少將口也!”班契裏說:“好!那你就給我們叫一艘戰艦吧!”這算得上是“黑帶”合氣道了。
色感與光感
一名小女孩正逐漸在喪失她的視力,她眼球後方的血塊將她的眼睛無情地往前推擠;連續三次的眼科手術都徒勞無功,所有可以用的治療方式都失敗了。後來,她的醫生開了個額外的處方:這我份計劃裏涵蓋著適當的營養、療傷視覺法、以及一個特殊的要求。這名小女孩每天必須花數小時的時間在戶外接觸自然的陽光,而且她臥室的牆壁、窗簾、甚至她的衣服也必須是予人鬆弛色度的綠色和藍色;在幾個月內,她眼部的血塊消失、而且視力也恢複正常了。
某一處青少年觀護中心裏,有一個令人頭痛的青少年;由於他太有敵意、太具攻擊性了,所以必須經常被安置在一間隔離室裏。每一次他都會對著室內的牆壁咒罵上數個鍾頭,甚至用拳頭猛捶著牆壁,但是,後來這個房間被漆上了粉紅色係,當他再次以忿怒的情緒進入室內後,不到六分鍾的時間他就安靜地坐在地板上哭泣了。
這不是巧合,以上兩個例子似乎都暗示了我們一個長久以來被忽視的可能性——色感和光感微妙的躍動能量對我們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有深遠、廣泛的影響。
當今,許多精神學家和內分泌學家都肯定;光感對於身體可能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影響,它所能做的不隻是讓我們的眼睛能夠看見而已。
雖然影響的過程仍無法完全被理解,但是一般認為:光線進入眼睛、傳達到腦部、然後刺激了鬆果腺。在光線的進出下,鬆果腺會抑製或分泌一種叫做melatonin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會引發睡眠、提升serotonin(一個經由神經係統傳遞訊息的神經傳送媒介)的水準、並且決定更我調節身體的荷爾蒙之分泌。而且,一般鹹信:光線會增強一個人體內的保護性免疫係統。簡單地說,光線似乎對我們的健康和行為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有兩名研究人員尤其讓我們對於光與健康的關係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位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伍特曼博士,多年來他一直認為:大多數的人都沒有接收到足夠的、有益視力健康的那種光線。他說:我們在室內所使用的人工照明隻提供了豔陽天在戶外的樹蔭下所能得到光線的十分之一而已。而且,即使是最好的人工照明也不像日光那麼有助益。伍特曼博士也指出:光線也有助於決定女性卵巢中卵子的產生,影響老年人對於鈣的吸收能力,而且還可以被用來治療所新生兒的黃疸病。
另一位研究者是奧特;他在為華德狄斯耐做時間流逝的攝影時,發現到光對植物的影響。他不是一位科學家,卻寫了兩本頗具影響力、有關“光”的書:“健康與光”以及“光、輻射與你”。他認為:大部分的人工光線都缺乏了基本的波長,就像精製的麵粉缺乏某些維他命和礦物質一樣。缺少了光譜上的這些成分,身體內的某些細胞就無法正常運作;而且,室內大部分的光線還會引發疾病,包括癌症。
許多其他的研究都以奧特和伍特曼所做過的實驗為基礎,最卓越具有突破性的部分研究目前已被當作憂鬱症的醫療處理了。
擊敗憂鬱
光學專家目前已經知道:某些憂鬱在冬天出現,而在春天消失。當“日光節約時間”結束時,為數眾多的人們就進入了一種冬季的恐慌狀態;正如一名研究人員所說的:“人類也會知道要冬眠。”國家心理健康機構的威爾醫生說:“很多人說他們在冬天的時候步調遲緩了些,睡眠時間加長,而且體重也略微增加。麵臨棘手問題的人們比我們原先所想像的還要多,這些人知道有不對勁的事發生了,可是卻不知道那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某些案例中,輕微的恐慌演變成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威爾醫生說:我們目前在治療的人有嚴重的症狀,他們也幾乎因此失去了工作能力;他們不再燒飯煮菜、會見朋友;他們經曆到許許多多的壓力,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
威爾醫生和他的同事羅森梭治療了一名六十三歲躁鬱症患者。他的憂鬱期幾乎總是始於仲夏,而在每年年底達到高峰;沮喪時,他會變得退縮、怯懦、自責、和焦慮,他抱怨自己太疲憊了,而且害怕去上班。由於副作用的關係,無法做藥物治療。
看到這種情形之後,研究人員決定以非常簡單的方式幫助那名男子脫離沮喪。他們營造了一個春天的情景,在十二月的第一周內,醫生每天早上六點整就把他叫醒,讓他暴露在非常明亮的人工光線下(大約一般室內光度的十倍)連續三小時;又在下午四點時再度讓他接觸同樣的光線三小時。實際上,他們就是在延長他的白晝時間;這樣的治療持續了十天。
大約在開始的四天內,這個人就逐漸掙脫了他那沮喪、抑鬱的桎梏。他本人表示自己覺得好多了,觀察他的護士們也這麼認為。研究人員在實驗之後指出:就像熊、候鳥、和許多動物世界中的動物一樣,人類也有季節上的節奏性。雖然效果隻持續到治療後的第四天,但是研究人員已經得到一個結論:人工強光和自然的日光都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人工強光也會影響一年到頭都沮喪的人,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的克瑞普克醫學博士相信:當身體內的生理循環節奏有了轉變、生物時鍾走得太快或太慢時,就可能會產生沮喪。
他認為:一大早把病患者叫醒,讓他在關鍵的一刻曝露在很強的光線下,可能會震蕩了生物時鍾、並舒解了沮喪。
晨光
在克瑞普克醫生的研究中,十二名沮喪的患者同意連續三晚在半夜被喚醒一小時。第一夜,研究人員在他們平常起床時間的前一個小時叫醒他們,讓他們接觸很亮的白色熒光;第二夜的過程還是一樣,但是這一次病患所接觸的卻是微弱的紅光;第三夜,他們在入睡後兩個多小時就被叫醒了,然後接觸微弱的紅光。根據隨後的測試結果可知:一大早所使用的明亮營光會暫時、卻“明顯地降低他們的沮喪”。
這些發現是否會成為關心健康狀況的人自己所能使用之讀息?這仍有待觀察。克瑞普克醫生說:“這實在很有趣,也很有展望;從科學的觀點來看,我頗為之感到興奮。但是,由於尚在起步的階段,我們還不能夠確定這有什麼實際的效用。”
前述的實驗中,光被用來喚醒、刺激沮喪的人;在其他的個案中,光譜的某些部分也被用來安撫過度好動的小孩。奧特認為:小學教室裏一般所使用的冷色熒光容易造成小孩子的過度好動、紛擾不安。原因之一可能是:燈管釋放出光線和有害的無線電波,卻沒有放出能在日光內找到的紫外線波長。(奧特補充說:但是,得以解決這個問題的裝置設備已經被研發出來了。)
有關增加人在紫外線光下之曝曬的問題,已經被熱烈的討論過了。根據國家放謝學健康中心的翰登博士之說法,一般認為:紫外線光會增加年長者對於鈣質的吸收量,並且舒解頭痛和疲勞。
在奧特的研究成果鼓勵下,翰登長征和一名研究人員塞克斯進行了一項實驗,比較在一般白熱燈光下和加了紫外線光的燈光下,老鼠的活動情形有何差別。他們將老鼠放在裝有轉輪的籠子裏,然後測量他們在不同的光線下活動之多寡。
正如奧特所預期的,老鼠在紫外線光下所做的轉輪次數最少。他們結論說:在某一種光源中加入波長的確可以影響老鼠——甚至人類——的行為。然而,老鼠在紫外線光下活動減少的這個事實是否代表了一種正麵的轉變?關於這一點,他們並不知道答案為何。
光:一種癌症病因
研究人員也已查驗出一種可能性:光的某些成分會影響我們交配和生育的能力,並且會提高或降低我們罹患癌症的機率。早在一九六〇年代初期,奧特的一項實驗就顯示出:在粉紅螢光下生活的老鼠比較容易得癌症,以及發生繁殖上的問題。
北卡羅萊納國家環境健康科學機構(NIEHS)的一群研究人員決定要驗證一下奧特的理論是否能夠成立;結果,答案是肯定的。
齊奈爾博士和的幾個同事對一群被養來故意罹患腫瘤的老鼠做實驗。他們將老鼠分成三組,分別放在三個不同的環境中,各安裝了一盞日光燈:一種是粉紅的,另一種是冷色的,第三種則是“模擬日光”的。
實驗五百七十三天後,生活在模擬日光下的老鼠似乎對癌症最具抵抗力。生活在粉紅和冷色燈光下的老鼠分別在四十二周及四十七周後就罹患了胸部腫瘤;但是,在全光譜充分照明下的老鼠直到第五十一周才逐漸產生腫瘤。他們發現光能刺激腦下垂體,而且齊奈爾博士也懷疑,催乳激素(或乳汁刺激素——腦下垂體前葉之荷爾蒙,功用為刺激哺乳動物之乳汁分泌)可能與三組老鼠不同的實驗結果有關。
目前,科學界正逐漸察覺到光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致力於光方麵的研究工作尚屬不夠;沒有人能確知:某種光的特定數量或品質是如何影響我們身體的功能(或好轉、或惡化)?
然而,一些重要的事實已經得到肯定了。例如,現在我們知道:眼睛——正如一位研究人員所說的——“不隻是用來看的。”光線經由眼睛到達腦部,然後刺激特定荷爾蒙分泌或抑製。日光似乎比人造光更有益健康,但是全光譜的人造光卻也能模似出太陽的奇特威力。
《再讀讀這個:在粉紅色之中》(注)
我們已經知道:光和顏色的各種不同成分會產生額外的影響。例如,先前所提到的特殊粉紅色度在喬斯——華盛頓的美國生物社會研究所所長——的身上就引起了強烈的生理反應。而且,它也引發了一個不同凡響的實用觀念。
喬斯用一張長廿四、寬十八寸的厚紙板——就是目前所熟知的“貝克-米勒粉紅板”(Baker-Miller pink)——對自己做實驗。他回憶說:“在一段刻意激發的過度興奮期之後,我發現:當自己一接觸到這種色調時,我的血壓、脈搏、和心跳都迅速地下降了,而且比看到任何其他顏色的時候降得還要快。……如果一種像顏色這樣的環境變因能夠降低我的心跳、血壓、和脈搏,那這種現象會對攻擊性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監獄和其他行為矯正中心以特別漆過的粉紅色囚室做測試時,聽得到的結果十分一致、也不禁令人驚異不已。有暴力傾向和攻擊性的囚犯在幾分鍾之內就安靜下來了,並送回一般性的監禁之處。
喬斯說:“我們應該了解一點——貝克-米勒粉紅板的影響是生理的,而非心理或文化的。”即使是色盲的人也會受到這種安撫影響。
創造力
已故的卡森在他所著的“疾病的剖析”一書中,寫了一個名為“創造力和長壽”的章節。他討論了大提琴家卡索斯和史懷哲博士在八十幾歲時的創造力與生命力之間的關係。卡森發現:當卡索斯開始演奏大提琴的時候,他所有的關節炎和氣腫症狀都消失了。卡森說:“對卡索斯而言,創造力就是他自己的可體鬆之來源。他浸淫在自己的創造活動中,在他自己要完成一個明確目標的欲望裏。而最後所得到的是既真實、又顯而易見的。”
至於活到了九十五歲的史懷哲博士,卡森認為:“史懷哲博士的生命精髓就是目標與創造力。”對卡森而言,創造力——透過音樂、醫學、或某種其他的媒介,追求特定的目標並表現自我——是一個長壽、有活力的生命不可或缺的成份。
到底什麼是創造力呢?我們如何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它?我們又能夠期望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助益呢?
社會科學家及喬治亞大學教育心理學係的名譽教授托倫斯博士曾經連續二十幾年當試辨認、測量創造力——特別是兒童的。他參與了一項針對兩百名年齡在六十五到八十五歲之間的男女所做的實驗,以探究藝術課程會如何影響他們的生命。這項研究是從在喬治亞東北農村地區的九個郡所進行的“美國老年人藝術生活計劃”所延伸而來的。
在上了一年的繪畫課後,九十名學員填了一份問卷,他們的答案顯示出創造活動所帶來的一些非常實在的健康利益。96%的人表示在藝術課後覺得“更有活力”,甚至有82%的人說:課程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就覺得“更有活動”了。
71%的人說自己比以前更積極主動;93%說:對他們來說,時間過得更快了;59%說他們不再像前一年那麼容易生病了;88%說自己不像以往那麼孤獨寂寞了;93%認為自己更能夠了解別人;94%的人則表示“我的內心更為平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