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驗與啟示
就我市而言,銅川是陝西老工業基地重要城市之一,國有經濟比重大,多年來為“重”所累,為“公”所累,非公有製經濟發展不充分,區域競爭力和活力不強。回顧30年非公有製經濟的成長史,每一步前進都伴隨著思想解放,都意味著舊理論、舊體製的突破和新理論、新體製的建立,不斷地解放思想,就是非公有製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把握非公有製經濟發展規律是黨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
近現代中國革命的曆史使命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由於我黨作為革命領導階級的特殊性,革命成功後中國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這並不妨礙曆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發揮作用。革命勝利後生產力的基本狀況決定了中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樣一個曆史時期,而這又決定了非公有製經濟在中國長期存在的必然性。50年代對資改造完成後,由於不斷地搞“鬥私批修”,“割資本主義尾巴”等政治運動,我國的所有製關係被確定成“一大二公”,純而又純了的單一化公有製。單一公有製導致我國城鄉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而且處處感到物資匱乏,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整個經濟幾乎崩潰。而與此同時的年代,正是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關係經過調整以後經濟較快發展的時期。一下一上,幾十年的時間就使我們同人家的差距拉大了,這是單一化公有製的教訓。建國30年國民經濟曲折發展的曆史證明,不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過早消滅非公有製經濟,盲目追求高標準純而又純的公有製,是不能正確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這也是導致社會生產力長期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
十一屆三中全會樹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作風,這是我黨在思想上重新認識非公有製經濟的轉折點。改革開放後,個體、私營經濟很快在我國出現和發展。1982年沿海農村就已有不少,內地也零星出現。由於沒禁止,所以發展一開始就很快。到1984年初中央的政策明確提出,這就是中央文件所說的“允許存在,加強管理,興利抑弊,逐步引導”十六字方針。接著才有黨的十三大報告中充分肯定,鼓勵發展的一大段話,才有1988年修改憲法和《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公布,在法律上加以認可。私營經濟出現和發展以後,黨才製定和明確政策,進而繼續鼓勵和支持其發展。說明我黨的認識由此經曆了一個由認識到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不斷總結完善過程。
(二)、提高非公有製經濟地位是黨擴大執政基礎的重要手段
1、對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正確的認識、利用和引導,是新時期黨維護執政地位,鞏固改革成果,擴大執政基礎的重要手段。從建國以來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曆證明,我國的工人階級和社會階層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提高非公有製經濟地位,是新時期的必然。原因之一是過去我黨對社會主義有過不正確的理解,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有不切實際的認識,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其次,我們黨所確定的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進程將繼續進行下去,國有經濟勢必會從一些企業和行業有序退出。第三,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比改革開放前要高得多,居民財富越來越多,民間資金越來越豐富。豐富的民間資金會不斷形成資本,源源不斷地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第四,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經濟開放度將越來越高,更多的外資將進入中國。改革開放前的實踐探索告訴我們,國有經濟的絕對優勢並不必然帶來生產力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改革開放後30年的全麵發展告訴我們,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國有經濟比重的適當降低,不僅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相反,對生產力的解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2、擴大黨的執政基礎的必要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工人階級的構成明顯複雜化,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勞動形態發生顯著變化,越來越多的勞動者不再直接參與生產過程,而是處於直接生產過程之外,成為生產的設計者、監督者和調節者,知識、技術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的重要源泉。同時,在眾多非公有製企業中,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新的社會階層。他們人數多,分布廣,掌握多數社會財富,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安定團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在現代化建設中起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曆史經驗表明,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並不因為絕大多數黨員出身於農民和小資產階級而改變了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今天我們黨更不會因為從新的社會階層中吸收優秀分子入黨而改變自己的階級性和先進性。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要繼續發揮思想上建黨的政治優勢,我們黨同樣能夠在不斷增強階級基礎的同時,吸收社會其他方麵的優秀分子入黨,並通過黨這個大熔爐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使之逐步成長為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更好的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