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航言
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30年,是中國各項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30年。30年來,我國GDP總量由1978年的364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46619億元,躍上了世界第四位;國家財政收入從1978年的113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51300億元;國家外彙儲備從1978年的1億多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282億美元。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非公有製經濟發展壯大的30年。GDP年均增長9.8%,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的年均增長率則達到20%以上。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在完善我國所有製結構上,在促進我國混合所有製經濟的形成上,在推動我國市場經濟完善上,在人們思想觀念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曆史,也就是我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從無到有的進化史,從小到大的發展史,從弱到強的振興史。非公有製經濟30年的發展,促進了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演進和實踐的探索,也體現了我國改革開放30年發展的基本脈絡。
我市的非公有製經濟在曆屆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30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已經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在促進就業、財政增收、提高和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麵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曆史沿革
1、政策初定期(1978年-1991年)。黨關於非公有製經濟政策的標準是“允許非公有製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在我市城鎮非公有製經濟主要的餐飲、住宿、服務、小商品零售、手工業等,個體經濟為主要形式,在農村則表現為以工補農、以工促農的新格局。具體表現在“企業承包製”、“農村包產到戶”等形式。人們普遍還是對非公有製經濟持排斥心態。
2、政策確定期(1992年-1996年)。黨關於非公有製經濟政策的標準是“有益的補充”,非公有製經濟進入穩定快速發展期。以鄧小平同誌南巡談話為標誌,國內經濟特區紛紛崛起,外商投資企業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個體、私營經濟飛速增長。我市一部分發展較好的個體工商戶逐步轉變為私營企業,非公有製經濟模式向專業化、產業化轉變,出現了一定的規模的“萬元戶”、“專業戶”。經營方式逐步由經營承包製向股份製、獨資等形式轉變。租賃、兼並、拍賣等形式的產權流轉和資產重組的多元投資機製開始形成。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以後,國有企業三年脫困改製階段的實施,非公有製經濟企業積極通過兼並、重組和收購等方式,在盤活國有資產的同時,非公有製企業自身也得到了發展,資產總值、管理方法和水平也都得到了提高。
3、政策穩定期(1997年-2008年)。黨關於非公有製經濟政策的標準是“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非公有製經濟步入了持續健康發展期。尤其是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非公有製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製經濟要繼續鼓勵、引導、使之健康發展,和黨的十六大提出兩個“毫不動搖”以後,全市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突破體製保障,堅持發展非公有製經濟,壯大地方經濟,市、區(縣)兩級政府也加大了對非公有製經濟的扶持力度,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簡化行政審批程序,規範政府行政行為,清理限製法規,有力地促進了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成就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我市非公有製經濟的總量上、規模上、運行質量上都不斷提高。截止2007年底全市非公有製企業達到1522戶,個體工商戶1.09萬戶,全市新增就業崗位1.35萬個,其中50%以上是非公有製經濟創造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注冊資本累計31.6億元,實現增加值38.4億元,在全市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達到28.7%,上繳稅金1.32億元。在參與新農村建設方麵,據不完全統計,截止08年6月底,非公有製經濟參與新農村建設,已為農村修橋修路投資約122萬元,人畜飲水工程投資20餘萬元,改造村容村貌投資約560萬元,累計安置農民工4289人,年工資支付約4623萬元。對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