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市經貿委
銅川,因煤而興,建市之初,全市工業門類較少,產品單一,全市工業主要集中在煤炭、水泥、食品製造業、陶瓷四大產業上。1957年,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共18戶,其中,國有經濟13戶,集體經濟5戶,在職職工1.4萬餘人。工業占GDP的41.9%。最大的工業企業是銅川礦務局,其次是1956年建設、1958年年底建成投產的耀縣水泥廠。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積極推進項目帶動和工業強市戰略,特別是“5523”工程的實施,把發展工業經濟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一批工業技改項目的順利實施,鋁業、建材、煤炭、陶瓷等傳統產業不斷壯大,醫藥、食品、電源等新興產業得到培育和發展。200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實現145.4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1.99億元,分別較1957年增長291倍、231倍。全市工業企業670餘戶,比1957年增長37倍,職工人數5.99萬人,比1957年增長4.3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稅金7.04億元,占全市稅金總額的60%以上,為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工業占GDP的比重達到51%,比1958年的41.9%提高近10個百分點。工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1%以上,拉動GDP增長9.8個百分點。帶動社會就業和新農村建設的作用也明顯增強。
銅川的工業發展大體上經曆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58年):以煤炭采掘為主的重型工業經濟結構初具雛形。這一時期,正值我國國民經濟全麵恢複時期,在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產業政策引導下,銅川依靠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煤炭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條件,開始了大規模開采煤炭的曆史。到1957年底,全市原煤產量達94.5萬噸,其產值占到工業總產值的58%。
第二階段(1959年―1971年):地方工業體係初步形成。這一時期在煤炭工業穩步發展的同時,在國家以“備戰為中心”的建設方針指導下,部分國防及重要企業內遷,在銅川建廠布點。同時,我市相繼建成了一批水泥製造、石灰石開采、鋁冶煉、耐火材料製造、機電、煉鐵、化工、日用陶瓷等工業企業。比較典型的是列入國家“一五”計劃的全國156個重點項目之一的陝西省耀縣水泥廠,1957年破土動工,1959年11月28日正式投產,年生產能力90萬噸,是當時全國最大、亞洲能力第二的水泥廠。到1971年,全市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分別達到原煤613萬噸、水泥65萬噸、電解鋁4672噸、變壓器2萬千伏安、燈泡97萬隻、日用陶瓷273萬件。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和建材為主的工業產業群及地方工業體係。
第三階段(1972年―1978年):超重型工業經濟結構的形成。這一時期,受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重工業發展勢頭不減,工業結構“超重型”特點更加明顯。1978年,重工業比重達86.9%。比1949年提高5.9個百分點。
第四階段(1979年至2002年):在“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市工業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87%以上的企業都是順川道而建,沿210國道分布,呈串珠式布局。煤炭、建材、鋁冶煉、機械、陶瓷等已成為主導產業,紡織、醫藥、食品、冶金、造紙、化工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列入國家“七五”計劃期間重點項目――耀縣水泥廠五號窯擴建工程於1987年開工,1991年底投入試生產,年新增水泥產量70萬噸;6號窯2001年建成投產,使年水泥生產能力達到250萬噸。鋁廠一期、二期、三期擴建也相繼完成,使電解鋁年生產能力達到5.5萬噸。新川水泥旋窯等一批水泥生產線先後投入使用,至2001年全市水泥生產企業已達30多家,年設計能力已達525萬噸,占到全省的43%。2001年實際產量為363.6萬噸,占到全省的35%。“超重型”工業結構並未得到改善。200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0.5億元,其中煤炭、水泥、鋁業、機械製造四項達8.13億元,占到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7.41%,超重型工業仍占主導地位。由於銅川工業基本走的是資源開發型道路,主導產業單一,產品結構不盡合理。200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0.50億元,其中煤炭、水泥鋁業、機械製造四項達8.13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仍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