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階段(2003年―至今):實施工業強市戰略。這一階段,各級政府及全市工業戰線廣大幹部職工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努力提高工業經濟增長質量,實現了規模和效益的雙突破,全市工業經濟發展邁上快車道,增長速度連續多年達到兩位數,在全省位居前列。200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實現145.4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1.99億元,分別較2002年增長211.15%和262.05%;全市規模以上企業戶數由2002年的78戶增加到2007年的121戶,年總產值由2002年的33.53億元提高到122.14億元,增長264.27%。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04.03億元,較2002年增長212.21%;實現利潤6.92億元,與2002相比由虧轉盈且逐年增長;實現稅金7.04億元,比2002年增長171.81%;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54.8%,比2002年提高73.2個百分點。2007年工業占GDP的比重達到51%,比2002年的35.11%提高16個百分點;工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1%,比2002年提高21.6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9.8個百分點,比2002年提高5.8個百分點。自2003年以來全市工業技改投資總額逾100億元,年均增長45%;2007年全市完成工業技改投資31.46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55.16%。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2007年全市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2戶,比2002年增加7戶,上10億元的企業三戶。
工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成就:
結構調整成績突出。我市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經過50年的發展,形成了鋁業、煤炭、水泥、陶瓷等傳統產業和電力電源、機械製造、食品、醫藥等新興產業共同發展的格局。一是水泥行業按照上大關小、治旋關立的思路,全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造傳統落後的生產能力。隨著1959年耀縣水泥廠的建成投產,我市水泥工業全麵發展,一度形成了規模較小、汙染嚴重、工藝落後的局麵。近年來先後關停了23條水泥生產線,淘汰落後生產能力215萬噸,建設了具有當前最先進工藝的秦嶺、聲威兩條日產5000噸新型幹法水泥熟料生產線,目前全市的水泥產能達到1300萬噸,旋立窯產能比達85:15以上,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全市實際水泥產量達695萬噸,50年累計生產水泥9333萬噸,成為全省重要的水泥生產基地。二是鋁冶煉行業積極實施“煤電鋁”聯產,進行環保綜合治理技術改造。1969年銅川鋁廠建成了我市第一條年產5000噸電解鋁生產線,填補了我市鋁業的空白。改革開放以後,完成了老廠“6改8”技改工程,建成了5萬千瓦自備電廠,建設了電解鋁環境綜合治理技改項目的一期、二期和二期續建項目,電解鋁的年生產能力達到25萬噸,年發電能力達到4億千瓦時。使鋁業形成集鋁冶煉、深加工、鋁電煤聯產為一體的支柱產業。三是電力行業強勢崛起,成為銅川重要的支柱產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銅川鋁業公司建設的5萬千瓦發電機組的基礎上,近年來實施了華能銅川電廠一期120萬千瓦發電項目,並於2007年底建成並網發電,一躍成為我市的支柱產業。四是陶瓷行業實現了新突破。破解了陶瓷行業萎縮不前的難題,建成了莊陶廠年產300萬平米牆地磚生產線和陝西國際蔚藍藝術陶瓷項目,正在積極推進市建陶廠內牆磚項目的建設。使我市的陶瓷產業出現新的發展生機。五是煤炭產業穩中求優。按照調整東部,發展北部,積極發展非煤產品的思路,實行“扶大抑小、適應環保、延伸開發”的產業調整政策,合理開發利用煤炭資源,確保安全,有序發展,先後關閉各類小煤礦351家,淘汰落後產能1000萬噸左右,並先後實施了柴家溝、玉華、照金等煤礦的擴建工程,建成了年產120萬噸的西川煤礦和玉華煤礦年產100萬噸洗煤項目,使我市的煤炭產量由建市初的95萬噸提高到2007年的1749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