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斷發展壯大的銅川統戰事業(1 / 1)

劉建設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重要法寶。銅川建市50年來,曆屆市委充分運用統一戰線這一法寶,團結和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動銅川的建設和發展。

1958年建市到“文革”前,我市統一戰線以“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主題,組織全市各界代表人士學習黨對私營工商業和知識分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等方針政策,選送黨外代表人士赴省社會主義公學學習,參觀革命聖地延安和本市新建的工廠,對蘇共20大、台灣當局竄犯大陸和我原子彈爆炸成功等時勢問題進行座談討論,統一和提高黨外人士的思想認識。

“文革”十年內亂,統一戰線成為重災區,機構被撤銷,對象被專政,工作處於癱瘓狀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散了十年內亂的陰霾。在黨的統戰方針政策指引下,我市的統一戰線迎來了明媚的春天。

恢複和建立了統戰工作機製。1953年元月設立的中共銅川縣委統戰部在“文革”初被迫撤銷後,於1979年5月正式恢複;區縣在恢複了耀縣、宜君縣委統戰部的同時,1983年4月設立了銅川市城、郊區委統戰部,此外,銅川礦務局和陝煤建司黨委也設立了統戰部;專職統戰幹部由建市初期的9人,增加到現在的29人。市、區(縣)兩級人民政協也相繼得以恢複和建立。統戰機構的設立和完善,為開創全市統戰工作新局麵奠定了組織基礎。

落實黨的各項統戰政策。80年代初在黨中央拔亂反正的航向指引下,市區、(縣)兩級統戰幹部一方麵加強學習,完成自身思想解放、轉變和提高,一方麵不遺餘力的為右派分子進行摘帽,把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從原工商業者中區別出來,對錯處的原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進行糾正和安置,清理退賠宗教界被擠占的財產和房產,會同有關部門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從而消除了十年內亂帶給統一戰線的消極影響,把統戰對象從思想桎梏中解放出來,使其煥發青春和活力,為開創新時期統戰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礎。

民主黨派和統戰性質的社團也相繼恢複成立。隨著民主黨派成員發展增多,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農工、民進、民建、民盟、民革五個民主黨派相繼在我市建立了地方(基層)組織,現共有成員400餘人;同時,市、區(縣)恢複和建立了工商聯,市海外聯誼會、市僑聯、市基督教“三自”愛委會、市佛教協會和黃埔軍校銅川同學會也應運而生。這些組織成為黨和政府聯係全市各社會階層的橋梁和紐帶,為凝聚和團結全市各方麵社會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市的統一戰線在發展和壯大中,發揮自身優勢,為全市改革穩定發展和祖國統一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在社會和諧穩定中,及時組織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代表人士學習執政黨的先進理論統一思想;舉辦黨外人士培訓班,加強對其教育培養,提高其素質;舉薦和安排黨外代表人士,為其發揮作用提供平台,提高其積極性;廣泛宣傳和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認真貫徹黨的宗教政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組織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並利用節日對其走訪慰問,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懷;特別是市委領導多次帶頭走訪民主黨派、工商聯、僑聯機關,廣交黨外朋友,解決機關存在的實際困難,有力地促進了“五大”關係,維護全市社會穩定與和諧。

在全市改革與發展中,圍繞市委和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局,協助市委適時召開黨外人士協商會,廣泛聽取黨外人士對本市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市、區縣兩級工商聯的作用,引導非公經濟健康發展;推動各民主黨派和市台辦、市海外聯誼會、市僑聯等涉外部門,發揮優勢,積極牽線搭橋招商引資;3次邀請西安大專院校的專家學者,就我市企業改製、經濟結構調整和相關5個企業存在的技術難題進行谘詢研討、開處方;部領導帶領新一屆市民主黨派、工商聯領導人赴長江三角洲地區考察,為促進銅川經濟發展尋求商機。台灣旺旺集團銅川瑞麥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市統一戰線招商引資最富成效的曆史見證和結果。

在對台工作方麵,組織宣傳稿件,加強對台宣傳工作;解決“三胞三屬”中的實際困難,為台屬拍照全家福照片寄往台灣,增進兩岸的感情;邀請軍事專家作台海形勢的報告,增強幹群對台海形勢的了解;召開“三胞三屬”座談會,批駁李登輝、陳水扁分裂祖國的言行;組織相關人士赴台考察交流等,促進了祖國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