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了解銅川過去的人都知道,十多年前,這曾是一座環境汙染十分嚴重的城市,被媒體稱做“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銅川市打響了生態環境保衛戰,市委市政府動員全市人民向汙染宣戰。首先搬遷了老市區的10餘座煤台和耐火材料廠等一批汙染企業,市區禁燒煙煤,大力推廣天然氣等清潔燃料,城市氣化率達到80%以上,關閉了全市100多個汙染環境的“十五小”企業,對廢棄礦山進行還綠治理。其次是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生態建設。在新區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園林式城市,堅決杜絕有汙染的生產項目,嚴格控製建築物密度,確保綠化麵積不低於35%;在老市區,堅持“控建增綠”,實施了漆水河綜合治理工程和翠屏工程,建成日處理能力3.5萬噸的汙水處理廠,歸集處理城市汙水。全市城鄉第年開展春季植樹造林大會戰,樹林麵積穩步增加。從2006年開始,銅川市又開始了創建衛生城市活動。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銅川市不僅告別了飽受汙染之苦的曆史,而且變成了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城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3.9%,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2.86%,市民人均公共綠地麵積達到7.3平方米。2007年,城市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的天數達到296天,受到國家環保總局和陝西省政府的表彰。今年上半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163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7天。今年9月,銅川市創建衛生城市通過省級驗收。銅川人又開始向著國家衛生城市的目標邁進。
人文旅遊城市
銅川地處黃帝文化圈核心區,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塊曆史悠久而又靈性充溢的土地上,誕生了被古今尊稱為藥王的唐代偉大醫藥學家孫思邈、大書法家柳公權和北宋著名山水畫家範寬等蜚聲海內外的傑出人士,辛亥革命先驅井勿幕被譽為“西北革命的巨柱”,新時期湧現出中央五部委樹立的“三個代表”的忠實實踐者、用生命搏擊貧困的優秀黨支部書記郭秀明和李雲南、王桂芳、郭豔、“黨員三兄弟”等時代楷模。
銅川是一座新興旅遊城市,境內有600多處文物景點,其中藥王山、耀州窯遺址等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藥王山廟會和耀州窯燒造技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銅川陶瓷燒造曆史創於唐代,鼎盛於宋,延續至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耀州窯是中國曆史名窯之一,耀州青瓷聞名天下,被譽為中國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其產品“巧如範金,精比琢玉,上貢皇室,遠銷海外”,獨創中國瓷業風騷數百年之久。建於銅川耀州窯遺址處的耀州窯博物館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集遺址遺跡展示、文物標本陳列、模擬古代製瓷工藝演示三位一體的古陶瓷遺址專題博物館。
因孫思邈隱居地得名的耀州藥王山廟宇莊嚴、古柏蒼翠、碑石成林、古代磨崖造像栩栩如生,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是一本厚重的“天書”。
唐初皇帝李淵、李世民父子曾建避暑行宮的玉華宮景區,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和陝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名人、唐高僧玄奘法師晚年定居玉華寺翻譯經書682卷,並圓寂於此。玉華宮夏季是理想的避暑休假勝地。這裏有西北地區最大的滑雪場,每年冬季舉辦冰雪藝術節,是冰雪愛好者的天堂。
有一千多年曆史的耀州大香山是全國八大佛教名山之一,不僅在國內,尤其在東南亞及東亞知名度很高。
耀州區照金鎮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謝子長、劉誌丹、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北方創建的第一個紅色根據地,被中宣部列入全國一百個紅色經典景區。照金革命紀念館和被譽為“紅軍寨”的薛家寨是陝西省公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近年來,銅川市依托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大力開展旅遊基礎建設,保護開發景點,完善服務功能,發展旅遊產業。2007年接待國內外遊客346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占到全市國民總收入的5%左右。旅遊業已經成為全市的新興產業之一。
優質果品基地
銅川位於中國蘋果優勢產業帶的中心,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蘋果最佳適生區和多種北方果樹適宜區之一。銅川水果以色澤豔麗、香甜爽脆稱著,栽植蘋果已有幾十年曆史。為了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銅川把果業作為農業的頭號主導產業,十餘年來,每年組織開展以經濟林建設為主的春秋季植樹造林大會戰,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截止今年春季,已經建成了以蘋果、櫻桃、鮮桃、核桃、花椒為主的160萬畝鮮幹果基地,農民達到人均4畝果,2007年,果區農民人均果品收入超過2000元,占年純收入的78%,果業成了農民增收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