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銅川建市50年專題新聞稿(1 / 3)

銅川市位於陝西省中部,南距西安市區60公裏,北距“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陵70公裏。轄耀州區、王益區、印台區、宜君縣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區。麵積3882平方公裏,人口86萬。

銅川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量巨大,境內含煤麵積占到34%,石灰石、耐火黏土、陶瓷黏土、油頁岩等儲量均居陝西省首位。

銅川1958年撤縣設市,是陝西僅次於省會西安建立的第二個省轄市。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銅川發生了曆史性巨變。200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是1958年建市時的190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1958年增長231倍;農業總產值比1958年增長37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1958年增長72倍;財政總收入比1958年增長178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58年增長37.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58年增長60.5倍。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麵積達到24.1平方米,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4倍多。

2007年,銅川的城市建成區達到37平方公裏,比建市初的2平方公裏增長了18倍多。改革開放前陳舊破爛的城市麵貌已被今日煥然一新的現代景象徹底取代,特別是最近十多年開發建設的銅川新區,是一座四季鳥語花香的綠色生態城市,一座最適宜人居的現代文明城市。

作為一座以煤和水泥為主的資源型城市,建市50年間,銅川累計生產原煤達5億噸,水泥1億噸,為國家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經過50年建設與發展,銅川市形成了以煤炭、建材、鋁業、陶瓷、機械等為主的工業體係,成為陝西和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業基地。2003年以來,全市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居民和農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四年位居陝西省前列。銅川已初步成為一座以現代建材業為主導,多產業綜合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城市,成為陝西省發展速度較快、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2007年,銅川市進入“中國特色魅力城市”行列。

現代工業城市

銅川因煤興市,但長期以來,單純依靠“挖煤賣資源、挖石頭燒水泥”為主支撐經濟發展,形成了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不僅發展緩慢,還造成了大量的采空區、沉陷區和嚴重的環境汙染。近幾年來,麵對新的發展形勢,銅川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總結曆史教訓,實事求是地調整發展思路,提出了符合當地實際的“5523”發展路子,即提升壯大鋁業、煤炭、水泥、陶瓷、果業五大傳統產業,培育發展電力電源、裝備製造、食品、醫藥、旅遊五大新興產業,抓好新區開發建設和老市區改造提高兩個重點,破解環境汙染治理、沉陷區滑塌區群眾整體搬遷和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三大難題。

近幾年來,銅川市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引進和建成了華能銅川電廠、銅川鋁業環保節能技改、浙江聲威水泥、台灣旺旺食品等一批重大項目。新建項目注重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節能減排降耗,推進產業間的協作配套,著力打造煤、電、鋁、水泥聯產聯營循環經濟產業鏈。即:以煤發電,用電煉鋁,電廠煤渣用作水泥配料,實現了資源的多層次轉化增值,促進了產業間的良性循環。2007年,全市煤炭產能由建市初的229萬噸、五年前的800萬噸提升到了2000萬噸;鋁業生產投資12億多元進行了節能環保技術改造,產能由過去的5.5萬噸提升到25萬噸,躋身國內電解鋁生產大企業行列;水泥產業按照“上大關小、治旋關立、集中煆燒、分散研磨”的思路,進行綜合治理,關閉拆除了22條工藝落後、汙染嚴重的機立窯生產線,建設了3條日產5000噸、1條日產2500噸的新型熟料生產線和一批大型水泥粉磨站,使水泥產能由過去的423萬噸提升到1300萬噸,成為陝西和西北地區最大的水泥生產基地。

在做大傳統產業的同時,銅川市大力培育發展食品、醫藥、電源、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改變了以往過於依賴資源開發的產業格局,新興產業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綠色生態城市

走進銅川,映入眼中的是藍天白雲,滿目蔥綠。行進在銅川的街道裏,看到的是潔淨的馬路、綠色的草坪和美麗的花壇。尤其是來到銅川新區,人們更為這裏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迷人景色所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