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市慶50周年電視專題片解說詞)
在渭河北岸的黃土高原上,有一座新崛起的工業城市――銅川。
這是一座因煤而興的城市,從來就蘊藏著一種旺盛的生命力。
1958年,在新中國掀起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中,銅川,一座新的城市宣告成立,她是陝西繼省會城市西安之後的第二個省轄市。
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銅川迎來了建市50周年華誕。
50年,相當於一個中年人,正走向成熟。銅川的成長史,是伴隨著共和國偉大曆程的一曲奮進之歌。
銅川,舊稱同官縣,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
建市50年來,其間因區劃調整,版圖幾經改變。目前轄三區一縣,麵積3882平方公裏,人口86萬。
銅川,自古為京畿之地,北依橋山,南接關中,物產豐饒,人傑地靈。
這裏是聞名於世的耀州窯的發源地。耀州青瓷“巧如範金、精比琢玉”,飲譽海內外。耀州窯遺址,是迄今中國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集唐、五代、宋、金、元窯爐之精華於一地的古陶瓷遺址。
誕生在這裏的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嚐草治病,懸壺濟世,開創一代醫藥宗師之風範,被尊稱“藥王”。以孫思邈隱居行醫而久負盛名的藥王山翠柏疊嶂,壁畫、石刻歎為觀止。
書法家柳公權創造了“柳體”書法,史學家令狐德?、北宋山水畫家範寬等,在中華文明史上都曾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玉華宮遺址是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宮和高僧玄奘法師譯經圓寂之地。
香山為佛教八大名山之一,在悠揚的鍾聲中祈禱著盛世平安。
在這裏,老一輩革命家劉誌丹、習仲勳等創建了西北最早的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銅川因煤而興,在這風水寶地下麵蘊藏著數十億噸的煤炭資源。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隴海鐵路鹹銅支線的開通,為銅川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最早的契機。
解放後的50年代,這裏先後建設了三裏洞、史家河、焦坪、桃園、金華山等十幾座煤礦,是陝西乃至全國的重要煤炭生產基地。50年來,煤礦職工以特別能戰鬥的精神,累計生產原煤達5億噸,為社會主義建設和陝西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煤炭生產給這個城市帶來了一度的繁榮,也給這個城市帶來了難以避免的困境。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大氣汙染、采空區沉陷災害嚴重,隨著一批煤礦關閉破產,大批工人下崗失業。這座城市象蠟燭一樣“點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
銅川如何發展,這座資源型城市麵臨艱難的抉擇。進入新世紀,市委、市政府確定了“5523”發展思路,實施項目帶動、工業強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做大做強煤炭、水泥、鋁業、陶瓷、果業五大傳統產業的同時,培育發展電力電源、裝備製造、食品、醫藥和旅遊五大新興產業,使經濟發展逐漸邁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50年來,銅川煤炭產業不斷發展。在關閉一大批小煤窯的同時,一座座現代化礦井相繼建成投產,全市煤炭生產能力由1958年的229萬噸提高到2000多萬噸,是建市前的8倍。
50年來,銅川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1969年建廠之初,年產電解鋁僅5000噸。進入新世紀以來,銅川人抓住機遇,實施節能環保改造,一座工藝技術國內領先的現代化生產線拔地而起,年生產能力達到25萬噸,是建廠初的50倍,並達到國家環保標準,躋身國內大型鋁廠行列。
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耀縣水泥廠,是當時亞洲最大的水泥廠“秦嶺”牌水泥馳名全國。近幾年隨著秦嶺日產5000噸、聲威日產5000噸等一批設備先進的水泥生產線的建成投產,到2007年全市水泥生產能力達到1500萬噸,是1958年的19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