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來,銅川陶瓷業適應市場變化,繼承和發展耀州瓷高超的製作燒造技藝,從過去的單一日用陶瓷向藝術陶瓷和建築陶瓷發展。

在做大做強煤炭、水泥、鋁業、果業和陶瓷五大傳統支柱產業的同時,尤為喜人的是電力電源、食品、醫藥、裝備製造、旅遊五大新興產業項目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

2007年國內最先進的總投資百億元的華能銅川電廠一期工程建成投產,裝機容量達到120萬千瓦,年產值可達到20億元。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依托雄厚的科技實力在銅川新區建成現代化新型材料研發生產基地,2003年台灣旺旺集團投資近億元建成銅川瑞麥食品生產線,以打響“藥王”品牌為主導的醫藥工業,以微型車橋和變壓器為代表的裝備製造業都有了新突破。

目前銅川產業結構日趨優化,以煤發電,以電煉鋁,電廠煤渣用作水泥原料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基本形成,以現代建材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化城市正在發展壯大。

與此同時,以蘋果為代表的果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銅川蘋果被選為奧運專供果。目前,全市建成鮮幹果基地160萬畝,果業每年為農民人均增收近千元。

進入新世紀,銅川的經濟進入了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特別是近五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200億元,超過建市前四十五年投資的總和。2007年是銅川建市以來經濟發展最快的一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02.27億元,市財政總收入1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2.8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9.7%,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1957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僅1.1億元,1979年上升到4.53億元,2007年則高達102.27億元。

50年的探索與進取,銅川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已邁上了科學發展的快車道。

經濟發展是一個城市的物質支柱,文化則是一個城市的靈魂。50年來,銅川充分發揮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文化旅遊產業已成為銅川的新興產業之一。

1994年落成的耀州窯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古陶瓷遺址博物館,掩映翠柏之中的藥王山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耀州窯陶瓷燒造技藝和藥王山廟會先後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昔日的皇家避暑行宮玉華宮如今已成為陝西北線旅遊的新亮點,每年冬季的玉華宮冰雪節,填補了西北地區冬季旅遊的空白。

這座山巒疊嶂、雲霧繚繞的香山古寺,吸引著海內外佛教人士和眾多遊人。

紅色照金是銅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一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50年來,銅川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不斷發展。興建了數百所學校,適齡少年兒童百分之百的可以享受九年義務教育。2006年銅川首座大學銅川職業技術學院建成,銅川市一中新區校區投入使用,其招生規模和教學設施在全省均屬一流。

銅川先後建成了市人民醫院、礦務局中心醫院以及各個區縣醫院和上百家醫療衛生機構,完成了城鎮公費醫療改革,農村建立和普及了新型合作醫療。

先後建成老市區體育場、市二中體育館和多處運動場地,2007年建成了新區體育館。

通信、廣播電視等事業不斷進步。

銅川經濟社會進入了全麵、協調、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銅川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單一的煤炭開采、水泥的粗放式生產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銅川被稱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

曆屆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把改善城市環境作為一件大事,堅持不懈,攻堅克難。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鐵市長”帶領銅川人民治理漆水河,修建公園,整治市容,到八、九十年代實施翠屏工程、“公仆林”、“共青林”等綠化工程,特別是從1996年打響了治理汙染,保護環境的總體戰,使市區麵貌發生了根本改觀。過去曾是汙染嚴重的市耐火材料廠,如今已變成全市最大的購物中心和文化娛樂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