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道家及其思想(2 / 2)

第二節 道家思想之要

先秦時代並無道家之名,西漢司馬談《論六家要指》始有其稱。“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漢書·藝文誌》謂:“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麵之術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這兩段對道家的最古老定義,乃是我們深入道家堂奧的鑰匙。

道家的學說除了反映沒落貴族的思想傾向外,也反映了當時在政治分化與鬥爭中敗下陣來的士大夫或偏激或頹廢的情懷。歸根結底,又是在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業社會中人們依賴於天、因循自然的思想意識的流露。道家在理論上有兩大特征:一是講“道”,《老子》八十一章,《莊子》三十三篇,無一篇章離得了一個“道”字。二是講“因道”或“法自然”。道的本質是“自然”,因而必須崇尚和因任自然。“道家政治思想是一種‘自然主義政治觀’。道家學說的共通思路是體驗宇宙變與不變的‘道’,然後把這個‘道’推衍到社會與人類,這種‘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方式是以‘自然’為根柢的。”故而政治上,道家以儒、墨、法等家的主張為批判之鵠的,反對禮義、否定忠孝、抨擊法令、排斥兼愛、詛咒戰爭、向往“小國寡民”的社會。他們將哲學、政治、倫理融彙在一起,高張“絕聖棄智”、“清虛自守”的“無為”之說。“它雖然反經驗知識,反社會,甚至反對現實人生的種種欲望,但它並不是虛無主義,它隻是借‘反’的方式揭示另一種智能。這種智慧,使人當社會秩序遭受破壞時,以及麵臨種種災害苦難和挫折時,能有一種泰然處之的力量。”他們“站在社會之外、之上,審視它的病態,試圖把人類進展納入自然運行的軌道,讓有限泯滅於無限,給社會以終極式的拯救。”總體言之,道家既為統治者提供了豐富的政治哲學,又對統治者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和揭露。以此之故,古代統治者對道家的態度總是不冷不熱,必要時加以利用。所以,中國古代自儒學獨尊之後唯一能對之形成一定威脅和挑戰的,便是道家。

道家在秦漢以後衍生出道教,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持久而深刻,以至有學者認為道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於主幹地位。魯迅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家……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李約瑟也說:“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此類說法如果界定在哲學範疇,似可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