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道家及其思想(1 / 2)

第一節 “隱君子”道家

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老子雖然做過周室的守藏史,後來終於騎青牛而西出函穀關,不知所終。所以司馬遷說老子“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稱其為“隱君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追求出世,“終身不仕”,成一代隱士楷模。因而道家主要反映了社會隱士階層的思想主張。

春秋時期的老子是道家鼻祖,“除老子、關尹外,這個學派在春秋末和戰國初的主要成員有:老子的弟子文子、楊朱,關尹的弟子列子,文子的弟子範蠡,以及《黃老帛書》的作者。”而戰國中、後期道家可分為兩派,一是以稷下黃老學派的宋鈃、尹文為代表。他們將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聯係起來,並共同尊奉,因之而得名;一派以莊子為代表。莊子未到過稷下,其思想與宋鈃、尹文有異,故不屬於黃老學派。不過,熊十力以為所謂黃老學派與莊子脫不了幹係,“餘竊疑晚周道家始以黃帝、老子並立為宗者,當是《莊子》書風行以後之事。《莊子》文學之神妙,空前絕後,其宣揚力量極大,道家之徒由是以黃帝為遠祖,以老聃為大宗師,而道家學統始確立。”

在西周封建時代,作為貴族中最低等級的“士”,被固定在一定的宗法關係之中,雖然他們擅習“六藝”,知書達禮,且“大抵皆有職之人”,但沒有獨立自由的身份。春秋以降,天子式微,禮崩樂壞,所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左傳》昭公十七年)私學的勃興以及封建身份依附關係的逐步破壞,使“士”成為了一個具有相對獨立知識分子群體特征的階層。他們在波詭雲譎的現實麵前發生了分化,最先產生了儒家及道家。一部分人以天下為己任,關心現實政治,積極尋求和構思救世良策,奔走遊說,雖四處碰壁而不舍。孔子就是這些人的代表。還有一部分人,其過去的身份也許比前者更高貴,也同樣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心,但現實的打擊讓他們心灰意冷,於是循微子、箕子、伯夷、叔齊之跡而歸隱山林,“以遜退寧靜之方為個人自全自得之術。”但他們身在江湖而心係廟堂,在遠離政治塵囂而修身養性、明哲保身的同時,還深深抱懷著天下社稷之念,治國安邦之心,這使他們難以超凡脫俗而成為名符其實的隱士。他們“在布衣之位,蕩然肆誌,不詘於諸侯,談說於當世,折卿相之權”,(《史記·魯仲連列傳》)“各著書言治亂之事”。(《史記·孟荀列傳》)莊子自己就說:“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根深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莊子·繕性》)可見老莊所代表的隱士是以他們獨特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現實關懷。他們與現實政治保持足夠的距離,立足於批判的立場,以旁觀者的心態和冷峻獨特的眼光觀察社會人生。“這種哲學表達了普通人對於日益加深的獨裁統治的不滿,也反映了一部分知識分子和敏感的人對日益僵化之儒家道德論者的反抗。”自由獨立的身份、批判的立場以及對功利主義的唾棄,造就了他們思想學說的清新脫俗,自成一派。馮友蘭說:“道家也不是普通的隱者,隻圖‘避世’而‘欲潔其身’,不想在理論上為自己的退隱行為辯護。道家是這樣的人,他們退隱了,還要提出一個思想體係,賦予他們的行為以意義。”這個充滿著自然主義和理想主義情懷的思想理論體係,建言立說總圍繞一個“道”字,“道”是他們整個理論體係的核心,故人們將這個學派冠名為“道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之間並沒有師承關係。這就使得這個學派充滿著自由和寬容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