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論(1 / 3)

本書四章,從四個專題討論了中古時期的地理意象。曲終奏雅,現在想呈上一個簡短的開放性結論。從兩方麵展開:

一、地理經驗與本土問題

在本書前言中,筆者表達了一個強烈的意願:中國的學問應該做出一些本土特色。前言一開篇就討論中國曆史文化地理的思維傳統,其故在是。

近年筆者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以中國文化傳統之深厚獨特,很多學問做成現在這樣,實在是令人遺憾的。自近代西學東漸以來,源自西方的現代科學體係在短短數十年間讓中國數千年形成的固有知識架構土崩瓦解,以致很多領域一直跟在洋人後麵亦步亦趨地做“追蹤”,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不應該的事。

這裏麵,首先應該承認,有一定合理性。科學無國界。中國作為一個有獨特文化傳統的國家,其固有文化中確實缺乏科學傳統。筆者多次跟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中國傳統地理學的特點,說到其不足,個人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數理支撐。人文性太強了。以至於不間斷地積累了兩千多年的地理經驗,卻連個坐標體係都沒建立起來。於是乎隻好求助於星宿,形成一種分野理論。唐曉峰先生敏銳地指出:“分野是星占學在地理上的表現。”這是極有見地的觀點。筆者感覺,它一個很重要甚至可能很原始的意義,就是被古人用來描述地表和天空的區位。正因為如此,在數理坐標被引入之前,地誌類著作普遍都會被冠以“分野”的內容。即便到晚清民國的一些方誌中依然如此。

必須看到,這種過分人文化,不重數理支撐的思維取向極大地製約了中國傳統地理學的發展。它導致中國古代地理學長期未能走上科學軌道,即使很早就擁有一些卓富價值的科學發現,也未能建立起有足夠張力的解釋體係。同時,它還導致對問題的討論隻能定性;以致一些必須用數量描述的空間特征,如距離、方位等等,也往往不能保證足夠的精度。這方麵因牽涉太遠,在此不作展開。

現在想強調的是,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數千年文明的國度,在古代沒有走上科學化的道路,從根本上是思維取向的問題。換句話說,中國在古代沒有自發地形成科學的思維體係,是因為中國傳統的思維體係中自有一套認知世界的辦法。本書導論中所言太白山祈雨儀式可為一例,茲再舉一例。

《壇經》載禪宗六祖惠能在說法時對信眾說:

譬如其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王於江海中將身引此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蒙潤。諸水眾流,卻入大海。海納眾水,合為一體。

這是很令人駭然的一條史料。如果拿它跟科學觀念進行比對,完全可以說惠能已認識到了地表水循環的問題。所謂“一體”,就是說,無論大氣中的水、地表的江河湖海,都是個統一體;其總量是恒定的,不是從天上源源不斷地逐漸增加的。按現代水文學原理,水有氣、液、固三態;地表水吸收熱量,變成氣態進入大氣;大氣中的水分受冷卻後變成降水,以此形成水分循環。惠能不用水圈以及氣態、液態、固態這些概念,也不借助蒸發、凝固這些科學原理,卻說出了水循環的客觀事實。

其說法中唯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將水分上升的動力歸之於“龍王於江海中將身引此水”,這一點究竟是他實際想法,還是作為宗教人士而故意以神道設教,已不得而知。無論如何,7世紀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佛教徒對環境有如此認知水平,實在是令人驚訝的。

地理學是一門高度依賴於經驗的學問,尤其人文地理。盡管科學方法必不可少,但問題的提出,最根本的還得從經驗事實中來。從科學理念出發也可以發現很多學術問題,然而既有的理念大多基於先發地區(主要就是歐美)的地理經驗,用以處理中國問題,總體上固然不能說全然不適,但確實常未免削足適履之嫌。

本書第一章討論的感覺文化區(或稱鄉土文化區),其概念來自美國。美國一個著名的鄉土文化區(Vernacular or Perceptual Culture Regions)的例子,是其東南部的“迪克西”(Dixie)區。其範圍大致指德克薩斯州以東、俄亥俄河以南。這是一個比“南部”更有文化內涵的區域概念。“迪克西”(Dixie)原指一種行軍用的平底大鐵鍋;南北戰爭時在南軍中流行一首以此為名的軍歌,因而它也就成為南方文化認同的符號。迄今在原南方諸州的核心地區,很多商業招牌、電話號碼簿和車牌上仍會出現Dixie的標記。而邊緣地區標記漸稀。因而研究者據此認為,“鄉土文化區與功能文化區的差異在於既無功能中心又無明確邊界,與形式文化區的區別是缺乏文化上的一致性。它往往在群眾為某種利益的運動中而產生,紮根於流行文化或民間文化之中”。

從美國“迪克西”(Dixie)區的表現看,上述對鄉土文化區的把握自然是恰當的。但根據鄉土文化區(感覺文化區)的定義,考量它在中國的情形,其區域特征就與在美國有極大差異。第一章的討論表明,唐代的感覺文化區既與特定的曆史文化傳統有關,又在一定程度上與某種行政建置相符,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兼顧山川形勢。每個區域是否存在穩定的文化核心尚待將來進一步檢討,但邊界大體是比較明確的。而且,其產生過程似乎看不出明顯的利益驅動,基本上隻用以表達各地居民對文化空間的歸屬感而已。

現在需要考慮的就是,筆者使用的“感覺文化區”概念與美國文化地理學中的“鄉土文化區”是否一回事。應該說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重曆史傳統、重行政建置、重山川形勢都符合中國固有的思維習慣。既如此,本書中感覺文化區與美國“迪克西”區(Dixieland)的形態相異之處就不能歸結為其他原因,隻能說這兩種形態都是感覺文化區(鄉土文化區)的題中應有之義。並且還可以進一步推論:感覺文化區(鄉土文化區)的具體表現如何,與當地的文化背景、區域認知方式深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