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藥的目的之一,就是控製病蟲害,因此選用藥劑時必須考慮防治效果。怎麼才能保證防治效果呢?一般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選用對路農藥
根據不同作物及不同病、蟲、草害,正確選擇所需農藥品種,做到對症下藥,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的關鍵。否則,不僅效果差,還會浪費農藥,耽誤防治時機,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失。
(二)適時用藥
不同發育階段的病、蟲、草害對農藥的抗藥力不同。在蟲害方麵,一般3齡前幼蟲抗藥力弱,提倡3齡前用藥,效果較好。所以,在使用農藥時必須根據病、蟲、草情及天敵數量調查和預測預報,達到防治指標時及時用藥防治。
(三)嚴格掌握用藥量
農藥標簽或說明書上推薦用藥量一般都是經過反複試驗才確定下來的,使用中不能任意增減,以免造成農作物藥害或影響防治效果。農藥的稱取量、配製量應按標簽上推薦的用藥量計算和量取。農藥標簽上一般注明單位麵積(畝或公頃)上所用的農藥商品製劑的用量(克或毫升),還同時注明單位麵積上折成有效成分(100%純藥)的用量(克);有的是推薦使用稀釋倍數,同時注明單位麵積上的用藥液量,或注明有效濃度的數值。
按計算的農藥製劑用量準確地稱(量)取,所加入的水量也應按標簽上推薦的加水量,不要加水過多或過少,以免達不到防治效果或造成藥害。還可根據農藥的劑型、施藥器械、使用方法和防治作物植株大小來確定加水量。一般常量噴霧時,每畝的用藥量中加水75~100千克(升)。液體農藥,配藥時要用帶刻度的量具量取或用秤稱量,固體農藥要用秤稱量。
(四)噴藥要均勻周到
現在使用的大多數內吸殺蟲劑和殺菌劑,以向植株上部傳導為主,很少向下傳導,因此噴藥時必須均勻周到,不重噴,不漏噴,刮大風時不要噴,以保證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五)堅持輪換用藥
農藥在使用過程中,有害生物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抗藥性,如果一個地區長期單獨使用一種農藥,將加速其抗藥性的產生。為此,在使用農藥時必須強調合理輪換使用不同種類的農藥,以延緩抗藥性的產生,提高農藥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