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見了,嚇得心膽俱裂。第一個念頭就是“諸葛亮詐死,我又中計了,快跑!”急忙勒馬回退,魏兵全部嚇得魂飛魄散,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相互踐踏,死者無數。
這是諸葛亮一生中創造的最後一個軍事奇跡!四輪小車上的人,並不是諸葛亮本人,隻是他的木雕像而已。這一段故事就叫做“死諸葛嚇退活司馬”。
為什麼一個雕像竟會有如許之威?連司馬懿這樣老奸巨猾、老謀深算的老狐狸都被嚇得魂飛天外?
這就要歸功於諸葛亮一直以來的深謀遠慮了!諸葛亮的這一生,其實可以歸結為隻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致力於包裝塑造自己的形象。而最重要的是,他深刻地了解人類因進化而來的易得性直覺。那些直觀、生動、形象的道具或載體的說服力和影響力遠遠勝過千言萬語。
所以,他會不厭其煩地精心選擇自己的服裝、用具,甚至有時候還故意裝神弄鬼。他的羽扇綸巾、鶴氅披風、四輪小車總是與他形影不離。他的所作所為,也在這些道具的烘托之下,更顯得神秘威猛,深不可測。久而久之,外人就在這些道具和諸葛亮本人之間建立一種條件反射。就像巴甫洛夫的狗見了肉骨頭就會流口水一樣,當人們看到了這些道具,心中立即會浮現出諸葛亮神機妙策,決勝千裏的神的形象。一個木雕像,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到惟妙惟肖,隻要司馬懿稍加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漏洞。但是,當木雕像和諸葛亮生前其他道具一起出現的時候,司馬懿的潛意識立即搶在意識之前做出了“趕快逃命”的指令,哪裏還顧得上仔細觀察一番再做決定呢?
司馬懿望風而逃,一直逃出五十裏。後麵兩員大將看看蜀兵並未追擊,忙扯住他的馬嚼環,說:“都督勿驚!”司馬懿用手摸摸頭,說:“我的腦袋還在嗎?”這才長長出了一口氣。等到他最後探明諸葛亮確實已死,蜀兵早已安全撤退了。司馬懿沉默半響,心情極度複雜。在對諸葛亮的遺計深為歎服的同時,他既為除掉這樣一個可怕的對手而慶幸,也為失去了這樣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而有一些失落。
蜀兵既已平安撤退,楊儀吩咐發喪。一時間哀聲遍野,心傷無數。蜀兵滿懷悲痛,跌跌撞撞來到棧道路口,卻發現火光衝天,棧道已經被燒毀!
魏延橫刀立馬,擋住了大軍去路!魏延不但燒了棧道,阻住大軍,而且他還已經派人向劉禪奏告,說楊儀造反。
費禕果然深通官場謀略,他立即派人先抄小路,急回成都,用密信向劉禪彙報魏延造反。這樣,如果魏延已經搶先奏告,則這封密信可抵擋緩衝,為辯解應對贏得時間。如果魏延並未奏告,那麼密信就可以先下手為強,將魏延置於不利的境地。
再說後主劉禪,聽了李福奏報說諸葛亮已死,頓時如失了主心骨一般,惶惶不可終日。這些年來,雖然諸葛亮牢牢控製了一切,但劉禪也因為有諸葛亮這顆大樹的萌庇而得享安樂。諸葛亮一死,劉禪驟失依賴,當然是六神無主了。
等到魏延的奏報一來,劉禪就搞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了。他急忙請來吳太後請教。吳太後說:“我曾經聽先帝說過,諸葛亮早就辨別出魏延腦後有反骨,多次想殺他,都是因為憐惜他的勇烈而沒有下手。現在魏延反倒奏稱楊儀造反,我覺得情況可疑。楊儀不過一個書生,怎麼敢造反呢?如果隻聽一麵之詞,恐怕會壞了大事。”
吳太後的說法其實是潛意識中深受諸葛亮的影響所致。諸葛亮當年所說的“魏延腦有反骨”,正是一個“自我實現預言”。
所謂“自我實現預言”,就是說預言一旦說出,就會給直接相關者一種心理暗示,並給周邊相關者預埋下一種相應的預期。
以諸葛亮在蜀漢一言九鼎的權威,他所說的話,雖然不是一句頂一萬句,但也會深深紮根於很多人的心中。在諸葛亮的預言作用下,“魏延將來必反”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一種共識般的預期。
吳太後是其中之一。而蔣琬、董允等也不例外。等到楊儀奏告魏延謀反的密信一到,這兩人情願以全家性命擔保楊儀不反。在這二人帶動下,“從眾效應”隨之產生,文武百官紛紛隻保楊儀,不保魏延。
預言必定會自我實現,魏延的命運其實已經注定。一個做人不成功的人,也許連命都保不住,哪裏還能做成事情呢?
魏延的悲哀,絕非他個人的悲哀。這種悲哀正不絕如縷,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換上不同的主角,不斷重演。
……
心理感悟:人生的成敗,取決於你有多少個道具和麵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