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與背叛的朋友再握手(1 / 2)

五路退兵之後,擺在諸葛亮麵前的重大戰略課題就是蜀漢組織在“後劉備時代”該何去何從?

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親自率兵討伐東吳,終遭致慘敗,連劉備本人也在受此重創後黯然離世。這件事情對諸葛亮的打擊是極其慘重的。表現在兩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是對諸葛亮內心的打擊,讓他覺得自己沒有兌現“自比管樂”的豪言(詳見上一節)。第二個方麵則是對諸葛亮外在權威的打擊。向來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的劉備,竟然會將諸葛亮的苦諫拋之腦後,而諸葛亮作為一個無所不能的“神”,竟然不能阻止、減小、挽回蜀漢的這一場大傷元氣的慘敗。人們對諸葛亮的懷疑也隨之產生。諸葛亮苦心經營的自我形象包裝頓時處於坍塌的邊緣。

諸葛亮閉門不出,固然是為了在劉禪麵前自高身價,但也還有另一個考慮。那就是,他必須盡快重新規劃好整個組織的戰略抉擇。

必須與東吳講和!這是非常痛苦的一個決定,蜀漢已經是三國中最弱的一環了,隻有不計前嫌,才能力挽危局。但是,諸葛亮非常擔心,在自己的權威已經遭到懷疑的前提下,自己提出這樣一個方案,會遭致什麼樣的反對。畢竟,與東吳之間的爭鬥,讓蜀漢喪失了劉備、關羽、張飛、黃忠等一大批開國元勳。這樣的對手,應該是勢不兩立的,怎麼能夠主動與之講和呢?

諸葛亮根本不擔心五路進兵,但卻對自己提出這個想法沒有把握。他隻有通過裝病來試探劉禪的底線,來試探文武百官的底線。

當諸葛亮很快就等到劉禪親自登門拜訪,文武百官靜候門外後,諸葛亮的自信也就很快恢複了。在這個組織中,他的權威仍在,並且已經是事實上的第一號人物。他決定施行“連和東吳”的戰略。

但是,諸葛一生唯謹慎。這句話還真不是白說的。盡管諸葛亮已經決定要這樣做了,他還是決定,不能由自己率先提出這個主張。否則,一旦施行不利,還是會影響到他的權威。

諸葛亮送劉禪出門。文武百官環立靜候,看見劉禪麵露喜色,眾人皆大惑不解。唯有一人,仰天而笑,麵露喜色。諸葛亮心中一動,吩咐下人暗中留下此人。此人名叫鄧芝,乃東漢開國功臣鄧禹之後,現任戶部尚書一職。

等眾人散後,諸葛亮請鄧芝到書院閑談。

諸葛亮問:“現金蜀、魏、吳三國鼎立。我國是漢室正統,要討伐魏吳,一統中興,你覺得應該先討伐哪個國家?”

諸葛亮深藏不露,故意以此問題來試探鄧芝的態度。

鄧芝說:“以我的愚見,魏國雖是漢賊,但實力雄厚,急切間不能根除,應當徐徐圖之。現在主上剛登寶座,民心未安,我覺得當務之急是與東吳連和,拋棄先帝的前嫌,唇齒相依,才是長久之計。不知道丞相鈞意如何?”

諸葛亮一聽,嗬嗬大笑,說:“這個問題我已經考慮很久了。隻是沒找到合適的人選。哈哈,直到今日,才算是得遇其人啊。”

諸葛亮當即要求鄧芝出使東吳,促成兩家連和。鄧芝果然不辱使命,為諸葛亮撫平了一大心病。

前麵已經說過,劉備之死令諸葛亮倍受打擊,他必須竭盡心力,全力攻伐曹魏,以實際戰績來證明自己才勝管樂,亦不負劉備所托。而聯吳之後,要征討魏國,必須做好各方麵的準備。諸葛亮苦心經營,終於兵強馬壯,糧草充足。但是,要讓國家突然從和平狀態進入戰爭狀態,也還需要一個好的契機和理由。

正當諸葛亮苦思冥想之際,益州飛報,蠻王孟獲,勾結建寧太守雍闓(漢朝什方侯雍齒之後)一起造反。牂牁郡太守朱褒、越雋郡太守高定獻城投降。隻有永昌太守王伉不肯反,與功曹呂凱會集百姓,殊死抵抗。雍闓、朱褒、高定三路人馬,作為孟獲的先鋒部隊,正在攻打永昌郡。

這正好給諸葛亮提供了一個好機會。諸葛亮立即奏知後主劉禪,要親領大軍征討。

南蠻之亂,其實不過是癬疥之患,隻需派一大將即可掃平。劉禪很不理解諸葛亮為什麼要親自出馬。劉禪說:“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都是心腹大患。相父親自去征討南蠻,如果吳魏發兵,該如何是好?”

諸葛亮說:“如今我國已與東吳和好,無需多慮。就算他有什麼異心,有李嚴在白帝城,也能夠抵擋住陸遜。而魏國剛剛征吳大敗,銳氣已喪,短期內不會輕舉妄動。陛下大可不必擔心。老臣這次先去掃蕩南蠻,以絕後患,然後再行北伐,圖謀中原,以報答先帝三顧之恩、托孤之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