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五個和尚沒水喝(1 / 2)

劉備的死,對諸葛亮打擊最大。因為盡管沒有別人提起,但諸葛亮知道自己已經爽約了。而且,隨著劉備死去,這個約定已經再也無法履行了。

這是諸葛亮內心的自我約定。

還記得諸葛亮出山之前說的話嗎?他自比管仲樂毅,而司馬徽徐庶等人甚至認為管仲樂毅也不能和他相比,隻有幫助建立了周朝八百年江山的薑子牙和幫助建立了漢朝四百年江山的張良才能與之相比。

諸葛亮在做出這個自我比擬的時候,等於是在內心和自己簽下了一個約定。你看,管仲樂毅哪個不是在自己輔佐的君主在世時實現抱負的?薑子牙和張良也是如此。所以,如果諸葛亮要和上述智者比擬,就得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實現最高目標。可是,現在劉備已死,就算諸葛亮比薑子牙張良厲害一萬倍,也沒法讓劉備起死回生了。也就是說,就算諸葛亮日後輔助劉禪徹底掃平天下,實現了漢室中興,也是沒法履行這個約定了。

這個爽約讓諸葛亮滿懷愧疚,也是劉備的“理由不足效應”能夠大放異彩的極其重要的原因。諸葛亮當然是認為自己經天緯地,無所不能的。但越是這樣認為,就越是為沒能讓劉備在生前看到勝利果實而自責不已。

為了對此作出彌補,諸葛亮隻能竭盡全力,鞠躬盡瘁來把自己燃燒。從這個角度來看,白帝托孤,實際上是諸葛亮整個職業生涯的分水嶺。此後,諸葛亮的整個性情、狀態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劉禪時年十七,即位後立即加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這種加官進爵也屬於互惠的範疇,其目的當然是為了強化君臣之間的內在承諾,讓臣下竭誠效忠。

曹丕得知劉備已死,劉禪新立,十分高興,決定趁這個機會,對蜀漢發起攻擊。

謀士賈詡進諫說:“劉備雖亡,但必托孤於諸葛亮。劉備善能用人,諸葛亮必然傾心竭力,扶持幼主。陛下不可倉猝征伐。”

賈詡的意思是,諸葛亮一直總理軍國大事,劉備雖死,諸葛亮猶在。一切法度、謀劃,並未有任何變動。況且劉備新死,屬下諸人感其恩德,必然團結一心,一致對外,以做回報。所以,這並不是征討的好時機。

但司馬懿立即站出來反駁,說:“此時不進兵,更待何時?”

司馬懿在曹操手下已經被壓製得太久了。現在曹丕當政,司馬懿肯定要“投其所好”,來為自己博得進身之階的。

司馬懿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深諳“投主所好”之道。他不但讚同曹丕的做法,而且為其設計出了必殺之技。

司馬懿隨即拋出了一個“五路進兵方案”。司馬懿說:“如果隻起我國之兵,急切間很難取勝。必須要內外夾攻,令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我們應起五路大軍,大事可成。”

曹丕問是哪五路大軍。

司馬懿說:“修書一封給遼東鮮卑國,見國王軻比能,以金帛動之,令其派十萬羌胡番兵,從旱路攻打西川之西平關。這是第一路。再修書給南蠻之王孟獲,令其派十萬蠻兵攻打益州、永昌等川南重地。這是第二路。再差使者入吳,令孫權起兵十萬,攻打兩川峽口。這是第三路。再令降將孟達從上庸出兵十萬,西攻漢中。這是第四路。最後,以大將軍曹真為大都督,率兵十萬,由京兆出陽平關攻打西川。這是第五路。五路兵馬齊出,諸葛亮就是有薑太公之能,也不能抵擋。”

曹丕聽了,大喜,立即一一照辦。

劉禪剛剛登基,哪裏見過這等架勢,嚇得魂不附體,但好在還有諸葛亮可以依靠。劉禪急忙派人去請諸葛亮。

使者回報劉禪:“丞相府下人說,丞相染病不出。”劉禪慌了,立即又派黃門侍郎董允、諫議大夫杜瓊去諸葛亮病榻前稟告大事。但是,董杜二人卻連丞相府的門都沒能進去。杜瓊在相府門前,頗有怨言地說:“先帝托孤於丞相,今主上剛登寶位,被曹丕五路進犯,軍情緊急,丞相為什麼托病不出?”

看來,地球人都知道,諸葛亮在這個節骨眼上生的還是政治病。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好端端地要裝病呢?

諸葛亮有三樣最拿手的本領,分別是利用光暈效應神化自己、不情願賣家策略以及激將法,可以稱為“諸葛三寶”。

這一次,諸葛亮用的正是這三寶中的一寶:不情願賣家策略。

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雖然諸葛亮是先帝劉備的重臣,但新主劉禪登基後,到底會如何對待諸葛亮還是未知之數。諸葛亮覺得自己很有必要在劉禪心目中塑造不可或缺的形象與地位。曹丕的此次五路進兵正好給諸葛亮貢獻了一個大好良機。諸葛亮正可以借此自高身價。況且,劉備都曾經三顧茅廬才請得諸葛亮出山,劉禪如果不親自到丞相府上來恭請一番,那就顯不出諸葛亮舉足輕重的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