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諸葛亮的這次裝病,實際上是三顧茅廬的翻版。劉禪不親自登門,諸葛亮的病是不會好的。
連續過了兩天。杜瓊等實在捱不住了,出班對劉禪奏到:“軍情緊急,請陛下聖駕親往丞相府問計吧。”
劉禪畢竟是個未經世事的少年,哪裏遇到過這種場麵。他不敢去見諸葛亮,而是先去見皇太後吳氏(劉備後妻,劉永劉理之生母)。吳太後聽說後,也是大驚,說:“丞相怎麼會這樣呢?真是辜負了先帝的重托啊!我要親自去走一趟。”
吳太後的意思是要去諸葛亮府上興師問罪了。還是董允比較有經驗。他知道,吳太後是最後的一塊砝碼,如果吳太後去了,也被拒之門外,事情就沒有退路了。所以,董允說:“太後不可先行。我想丞相可能有高明之見。不如先讓主上去。如果還是不成,太後就在太廟裏召見丞相也不遲。”
董允的策略可算是有禮有節。特別是請吳太後在太廟召見諸葛亮更是一招殺手鐧。太廟是幹什麼的?董允為什麼要吳太後在太廟裏,而不是在她自己的後宮裏召見諸葛亮呢?
太廟裏供奉的劉備的靈位!如果諸葛亮真是居功自傲,不把劉禪和吳太後放在眼裏,那麼除了劉備的在天之靈,恐怕再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壓製住他了!劉備雖死,影響力猶在。這是對權威的影響力的一種運用。
吳太後表示同意。劉禪當即乘車駕來到相府。相府門吏見了皇上,慌忙拜伏於地行禮。劉禪問:“丞相現在何處?”門吏說:“不知在何處。丞相隻是命令擋住百官,不得入內。”
諸葛亮隻是命令擋住百官,門吏當然是不敢擋住劉禪的。劉禪於是下車,獨自一人步行走進相府。
劉禪走至後院,隻見諸葛亮獨倚竹杖,正在池邊觀魚。劉禪輕聲走至諸葛亮身後,默立良久。劉禪的這份定力似乎是遺傳而來的。當年他父親劉備,就是站在諸葛亮的床邊等著諸葛亮大覺醒來。
良久,劉禪才開口說:“丞相安樂否?”
諸葛亮回顧一看,急忙下拜說:“臣該萬死。”
劉禪回禮說:“今曹丕五路進兵,相父為什麼不肯出府視事?”
諸葛亮嗬嗬大笑,卻不回答,扶著劉禪一路走進內室。劉禪不知諸葛亮用意何在,驚慌未定。
諸葛亮看看已經在心理上占足了優勢,目的已經達到,就說道:“五路兵至,我怎麼會不知道呢?我剛才不是在觀魚,而是在想應對之策呢。”
劉禪問:“那麼,該如何應對呢?”
諸葛亮說:“羌胡軻比能、蠻王孟獲、反將孟達,以及曹真這四路兵馬,我已經想法擊退了。隻有東吳孫權這一路,辦法已經想好,隻是還缺一個人去東吳走一趟。陛下無須擔憂了。”
劉禪大驚,忙說:“相父勞神了。”
諸葛亮為什麼能安居平五路?
這其中的奧妙可以用“社會懈怠”理論來解釋。
拉坦、威廉姆斯和哈金斯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6個被試蒙上眼睛坐在一個半圓形中,給他們戴上耳機。他們可以從耳機中聽到別人叫喊或者鼓掌的聲音。在多個輪次的實驗中,他們被要求單獨叫喊鼓掌,或整組一起叫喊鼓掌。最後的結果是:6個人一起盡全力叫喊或故障發出的喧鬧聲還沒有1個人單獨發出的喧鬧聲的3倍響。
在另外一個對流水線工人的實驗中發現,一旦可以對個人的行為進行單獨評價,即使沒有額外的報酬,工人們的效率也會增加16%。
這就是“社會懈怠”現象。人處在群體之中,往往會產生“搭便車”的心理,自己不想盡全力,卻希望從他人的努力中沾光。
曹丕的這五路兵馬組成的聯盟也是如此。僅以孫權這一路為例。孫權方的主將陸遜就是這樣說的:“我們先勉強應付,隻探聽其他四路進展如何。如果四路兵勝,川中危急,諸葛亮首尾不能顧,那麼,我們就發兵攻取程度。如果四路兵敗,則別做商議。”
這五路兵馬,除了曹真一路是直接受曹丕約束外,其他四路都是如陸遜這般的心理。隻等諸葛亮首尾不能照應,就趁火打劫撈好處。但要是這四路人馬都是這樣的心理,諸葛亮又哪裏會首尾不能照應呢?
所以,諸葛亮派在羌胡中素有積威的馬超坐鎮西平關,就退了羌胡十萬兵。又派魏延設疑兵之計退了孟獲。冒李嚴之名寫信給其故交孟達,退了其兵。又令趙雲守好關隘,擋住曹真。而東吳之兵,見四路無功,就自然退卻了。
諸葛亮此舉,足不出戶,談笑退兵,不但自高了身價,也更增添了其神一般的光環。
……
心理感悟:聯盟因加法而建,卻盛行減法。